深化家校沟通,共绘未来蓝图。这个暑假,衡水十三中的校园虽暂归宁静,老师们的身影却活跃在大街小巷,一场家访行动悄然展开。老师们带着对学生的深切牵挂,顶着炎炎烈日走进一个个家庭,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深度,用真心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为让家访更具针对性,老师们提前做足功课。班主任老师的家访档案里,不仅有学生的学业分析,更细致记录着性格特点与家庭情况,只为精准对接每个孩子的需求。



“平时住校的孩子,更需要趁暑假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走访中,衡水十三中的老师们细致观察学生成长环境,针对学习困惑给予定制化指导:为数学薄弱生给出提升建议,给英语听力不佳的孩子推荐专属学习方案……面对家长的教育难题,老师们耐心解答“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业”等疑问。


在为同学们带去学校的关怀与期望的同时,老师们也收获了家长们的信任与支持,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更加牢固。家长们的反馈温暖而真切,“学校把教育做到了家门口,我们做家长的更要全力配合”。此次家访活动不仅增进了家校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也让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为今后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在衡水十三中,家校共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脚步践行的承诺,这条路,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连着孩子的未来,承载着教育的希望。



教师家访感悟


触摸课堂之外的鲜活个体

  

一次家访,为我推开了一扇理解学生的新门。


印象最深的是走访一位课上总是安静内敛的男生。课堂上不显山不露水的他,假期作业上工工整整的改错笔记和红笔勾画的重难点。通过这次家访我看到了他对于学习的认真程度、在家里的自律以及冲击高考的决心。这短暂的深入了解让我深刻意识到:课堂的边界实在太窄了。家访,让我得以窥见学生成长环境的“生态”,触摸到课堂之外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兴趣、压力、家庭的期许、未被发掘的闪光点……


这位学生从此成为我心中的一个警醒:真正的教育始于理解,理解那个坐在课桌后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其试卷上的分数。这连接了教学设计与鲜活的生命体验,让我的教育实践有了更深的根基与温度。


育人,必先育心。

                                                                               高三C部 王泽营




  家校同心力量大

  

这次的家访,让我们对“家校共育”有了更深的体会。每到一户,家长们眼中的期待与信任都格外真切,他们反复说着“学校考虑得太周到了”,言语间满是对学校工作的认可。


多位家长提到,在校期间,老师们的认真付出他们都记在心里。有位家长特意拿出孩子的错题本,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让她动容:“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中,十三中的老师比我们做家长的还用心。”这份肯定,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鼓舞。


这次家访,让我们感受到了家校同心的力量。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充分信任,是我们教师工作的动力源泉。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定会与家长携手,用最认真的态度陪伴孩子们全力冲刺,不负这份沉甸甸的期待。

                                                                        高三C部 郭晗斯 郭丹



  带着沉甸甸的责任继续前行

                                                                                  

“老师可算来了,快请进!孩子念叨好几天了,说老师要过来家访呢。”一句简单的问候,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心里暖洋洋的。进了门,家长聊到,各科老师比当家长的都上心。很多家长提到,有朋友的孩子在衡水十三中上学取得了很好的高考成绩,放心自己孩子来学校,衡水十三中真是越来越好了,不仅学生成绩优异,校风、教风、学风更是一流。


听着家长朴实又真诚的话语,我心里既感动又感慨。其实,我们不过是尽了教师的本分,却被家长如此记挂和肯定。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肩上不仅扛着传授知识的责任,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每一次对学生的耐心解答,每一次家访时的促膝长谈,都是在为孩子们的成长铺路,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衡水十三中的崛起不是偶然——它源于每一位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守,源于家校之间同心同向的信任,更源于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的拼搏。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既自豪于学校的强大,更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继续前行,和同事们一起,让十三中的星光更加璀璨。

                                                                                     高三C部 李倩




  教育从不止于校园


敲开学生家门时,看到的不再是他们在教室里专注或调皮的模样,而是他们在家庭里最放松的状态:有的帮父母择菜,有的在小书桌前练字,有的和弟妹嬉笑打闹……

  

和家长聊起孩子,才发现每个孩子背后都有故事:那个总迟到的男孩,要帮家里照看生意;课堂上沉默的女孩,在家会给奶奶大声朗读课文……家长们的期盼朴素又恳切,眼神里的信任让我们心头一暖。

  

原来教育从不止于校园,讲台下的故事同样重要。走进他们的生活,才能真正读懂每个孩子的喜怒哀乐。这份面对面的交流,让我们明白:教育者既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心灵的倾听者。往后的教学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温度,或许就是家访最珍贵的意义。

                                                                         高一A部 王立香 王欣钥




为孩子搭起通往远方的桥

                                                                

今天的家访,像一场在城市肌理里穿行的教育观察。从老小区斑驳的单元楼到新城区敞亮的商品房,敲开的每扇门后,都是一个家庭对孩子未来的期盼。我看到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眼神,听到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我忽然明白:每个家庭的灯光下,都藏着相似的期待。家访不只是了解孩子,更是看见那些沉默的托举——父母或许说不出太多大道理,却在用各自的方式,为孩子搭起通往远方的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座桥更稳一点,让桥上的孩子,走得更从容些。感谢学校组织的家访活动,也让我更深入地体验了“家校共育”的意义和内涵。

  

深化家校沟通,共绘未来蓝图。这个暑假,衡水十三中的校园虽暂归宁静,老师们的身影却活跃在大街小巷,一场家访行动悄然展开。老师们带着对学生的深切牵挂,顶着炎炎烈日走进一个个家庭,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深度,用真心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

  

为让家访更具针对性,老师们提前做足功课。班主任老师的家访档案里,不仅有学生的学业分析,更细致记录着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家庭情况,只为精准对接每个孩子的需求。

  

“平时住校的孩子,更需要趁暑假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走访中,衡水十三中的老师们细致观察学生成长环境,针对学习困惑给予定制化指导:为数学薄弱生给出提升建议,给英语听力不佳的孩子推荐专属学习方案……面对家长的教育难题,老师们耐心解答“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何平衡兴趣与学业”等疑问。

  

在为同学们带去学校的关怀与期望的同时,老师们也收获了家长们的信任与支持,家校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得更加牢固。家长们的反馈温暖而真切,“学校把教育做到了家门口,我们做家长的更要全力配合”。此次家访活动不仅增进了家校之间的信任与理解,也让老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需求,为今后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

  

在衡水十三中,“家校共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脚步践行的承诺,这条路,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因为每一步都连着孩子的未来,承载着教育的希望。

  

                                                                                     高三C部 樊爱迪



一场温暖的教育之旅

  

家访,像一场充满温情的教育之旅,让我们收获满满。每到一户,迎接我们的都是家长们真诚的笑脸。检查作业时,孩子们的认真劲儿令人动容:张雨诺的数学练习册上,每道错题旁都用红笔写着详细的解题思路;崔雨杉的语文摘抄本里,不仅有优美词句,还有自己的感悟批注……那些密密麻麻的红色勾画,像一串串成长的印记,见证着他们假期里的努力。即便没有老师在旁督促,他们依然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查漏补缺的自觉让人欣慰。

  

家长们的热情更让我们暖心:宋悠然的姥姥端来一盘洗好的李子,不住地念叨“老师辛苦”;与徐连聪妈妈交流时,她详谈孩子日常的小习惯,和我们一起分析他的优缺点,从课堂表现聊到兴趣培养,观点不谋而合;孙玉婷妈妈则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探讨如何帮孩子缓解学习压力……这种家校间的坦诚沟通,让我们对“教育合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这次家访,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自律,更感受到了“家校共育”的力量。那些红色批注里藏着成长的密码,家长的笑容中饱含着信任的重量,这些都将化为我们工作的动力,陪孩子们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

                                                                          高一A部 代航 倾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