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遇见艺术”惠民演出在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举行。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燕赵大地,书香漫溢;各地博物馆、文化馆,人气持续高涨;家门口的文艺演出、非遗展示,精彩不断……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河北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人们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打造惠民品牌,提升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今年“五一”假期,对于保定市民许丽来说,是一个“书香假日”。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主会场设在保定市博物馆,吸引了众多读者共赴书香盛宴。


“好书多、活动多、优惠力度大,逛一圈下来真是大有收获。”许丽说。


我省惠民书市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惠民品牌。2025惠民书市投入500万元购书补贴,并构建“折扣+券补”双重优惠体系,以全省联动的形式让人民群众尽享文化惠民红利。


5月31日适逢端午节,河北博物院非遗会客厅内,石家庄彩粽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超超向围拢过来的游客展示五彩绳制作工序。按照她的讲解,大家编织出一根根承载着美好祝福的五彩绳,并把它们系在手腕上,共同迎接传统佳节的到来。


“2025年上半年,我省在非遗会客厅开展活动23场,涉及非遗代表性项目50多项,100多名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进行展演展示。今年暑期还将举办5场‘暑期欢乐季’非遗展演展示活动。”省群艺馆(省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乐享河北”非遗会客厅通过“展演+展示+讲座+研学体验+线上展播”的模式,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今年以来,各类品牌文化惠民活动在燕赵大地火热开展。元旦春节期间,以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为统领,我省组织各地文艺院团、文化单位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5300余项,营造了浓厚节日氛围;深入开展“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主题群众文化活动,演出场次5700余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2100余万人次,形成大家唱、大家跳、大家演、大家赛的热烈氛围……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文化盛宴陆续上新,丰富了文化产品供给,形成一地一特色、全域共联动的文化惠民新图景。


创新服务形式,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7月12日,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热闹非凡。17时许,几位背着提琴的年轻人走出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街头开启一场“遇见艺术”惠民演出。步行街一隅秒变露天音乐厅,正在逛街的市民渐渐围拢过来,静静聆听他们的演奏,沉醉在这悠扬的乐声里。


这样不期而遇的惊喜,不止发生在石家庄街头。今年以来,全省各级群艺馆、文化馆及专业文艺院团等,在各地城市地标、交通枢纽、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以艺术快闪的形式广泛开展“遇见艺术”惠民演出,仅“五一”假期就演出580余场,让群众零门槛、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


作为新时代文化惠民的创新实践,“遇见艺术”惠民演出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绚丽的灯光,却因现场感、互动感、真实感而更容易打动人心。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遇见艺术”惠民活动强调艺术与民众互动,让文化艺术从殿堂走向市井,从专业圈层融入大众生活,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拉动了文旅消费和经济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没时间或不方便去图书馆借书怎么办?“冀图邮书”助您轻松实现“一键借阅 送书到家”。


“冀图邮书”是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邮政集团河北省分公司联手打造的创新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读者通过微信小程序下单,可选择邮政网点和快递上门两种方式,享受一键借阅、同城图书配送、送书上门等服务,实现了借阅图书的就近就便和省时省力。自2024年7月上线以来,“冀图邮书”服务已实现全省覆盖,累计注册人数达19.7万人,借阅达26.3万册次。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成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百姓零距离的有效平台。打开河北博物院微信小程序“数字琳琅”专题,游客可以通过三维数字技术,线上对话上百件“活”起来的文物。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不但实现了线上预约,还能线上逛展览、看演出,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从群众身边的艺术快闪,到线上借书、逛展览,再到百姓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我省积极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


延伸服务触角,由“送文化”到“种文化”


“节奏要踩准,腰胯带动步伐!”7月5日晚,省群艺馆四楼舞蹈教室,老师王炀正指导十余位学员练习拉丁舞步。


30岁的公司文员白笑是其中一员。今年3月以来,她每周都会到省群艺馆青年文化夜校上90分钟的拉丁舞课。


五楼的曲艺教室,笛声悠扬。学员刘慧在老师指导下,熟练地吹奏出一曲《女儿情》。非遗烙画课则在另一间教室火热进行,周俊颖等学员围拢在老师身旁,认真学习烙画技艺。


为切实满足广大青年文化需求,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全省文化馆延伸服务触角,通过延时服务、错时服务,统一开办青年文化夜校。音乐、舞蹈、书画、戏曲、曲艺、非遗技艺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吸引了大批青年参与。


“去年就想报名,一直没摇上号,今年终于如愿了。”刘慧告诉记者,自己对竹笛特别感兴趣,小时候没机会学,现在有这么好的平台,每周过来跟兴趣相投的人切磋技艺,很快乐,也很充实。


在河北,像刘慧这样爱上青年文化夜校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石家庄市群艺馆自去年5月以来,已举办四期青年文化夜校,近700人次参加;秦皇岛市群艺馆今年夜校刚一推出,就受到市民热捧,部分课程秒光;保定市群艺馆2024年开设两期夜校,惠及群众千余人次……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0余个文化馆开办青年文化夜校,累计服务群众超17.1万人次。


如何将闪耀的文化火种播撒到更多百姓心中?


2024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离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实施老艺术家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河北文化传承行动,旨在借助和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水平高的文艺骨干队伍,真正实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截至目前,我省首批32个县(市、区)已与文化和旅游部直属文艺院团近百位老艺术家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文化惠民关系民生、连接民心。我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在基层扎根生长,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我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进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