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规划道路遇上众多古城遗址,保护遗址和节省成本之间,怎么选?雄安的答案是:即使增加成本改线架桥,也要保护道路周围的遗址不被破坏。
先是架桥,东西走向的燕南长城遗址和南北走向的雄鄚路垂直交叉,于是一座599米的大桥腾空而起;再是向东改道,古州城遗址和鄚州城遗址块状分布,因此采取向东调线的方式进行避让。
雄安新区众多历史遗址星罗棋布,东移的方案可没那么简单。第一版方案先是向东移了将近一千米,没想到却遇上了鄚州庙遗址。于是第二版方案出现,在鄚州庙遗址和东侧在建的雄商高铁之间仅余60米的情况下,从中间穿行而过,最终做到了避开所有遗址,同时也与高铁线路保持了30米的安全距离。
雄鄚路北起雄县县城、南至鄚州镇,是连接新区南北的重要交通干线。类似的改道在雄安还有不少,东西干线之一的海岳大街就为南阳遗址让路150多米,雄忻高铁为白龙遗址留出了200多米的保护距离。
在雄安,这样的改道都发生在选线阶段。不同于抢救性挖掘,早在规划建设之前,联合考古队13支队伍就进行了拉网式探查,为这些遗址都提前划上了“安全区”。考古前置的雄安模式,为建设进展和文脉保护上了“双保险”。这些道路不仅作为交通动脉连接四面八方,更穿梭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让文化和城市根脉可触可及。
编辑:邵慧珠
来源:冀云原标题:百姓看联播|雄安又一条新路为遗址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