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车辆行驶在京蔚高速与张涿高速互通枢纽。 河北日报记者 耿辉摄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气象跃然而出:雄安新区拔节生长,创新场景加速汇聚;共造“一辆车”,京津冀产业链群划出高质量发展上扬曲线;京津冀旅游景区联票上线,掀起文旅消费新热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第二个十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北抓住用好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牢牢牵住“牛鼻子”
从高空瞰雄安,能感受到何种震撼?
雄安站水滴状椭圆造型似青莲滴露,启动区、昝岗核心区、大河等重点片区建设如火如荼,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大楼勾勒出城市的天际线。
北京之南、天津以西,河北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加力提速。
今年以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属中国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央企子公司有序落地。目前,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子公司超300家,新区首个创新主链条形成。
去年,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暨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整体迁址至雄安。这个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核心技术团队共同设立的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钛合金、超高强度钢等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艺、装备、材料和应用关键技术。如今,他们正以空天大型构件增材制造为契机,深度融入新区空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
作为京津冀腹地的河北,建设了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4个专业化重点合作平台,分为现代制造业、协同创新、服务业和农业4大类,因地制宜打造各具优势、特色鲜明的合作载体。
承接与疏解的过程,既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迁徙”,更是一次生产力的高质量重塑。
在张家口怀来,30多家行业头部企业投资建设数据中心,其中京津企业占比65%;在保定满城,京投装备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车不断在北京轨道线路上投入使用。
全域对接、全面承接。2024年,河北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32家,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承接疏解的背后,是三地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撬动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
2023年北京,2024年天津,2025年河北……京津冀三地轮流举办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既对发展成效“划重点”,又向破解协同难题发起“再动员”。
“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河北与京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破解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河北省1053个事项实现京津冀“跨省通办”,23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
关键子落,满盘皆活。一季度,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画好创新“同心圆”
先看两组数据。2024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4.8%。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正在助力越来越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加速走向生产线,越来越多技术人才将目光转向河北。
徐兰举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河北纳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2017年,他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南开大学,共同开展生物合成材料的研发工作。2023年12月,纳科生物的“细胞工厂”在石家庄正式投产。如今,企业生产的胶原蛋白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年产值预计在1亿元以上。
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河北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深厚。
能否以协同创新释放“乘数效应”,由产业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考验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京津冀结合各自产业优势,共同绘制6条产业链图谱,其中河北牵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两条产业链。
张垣大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领克汽车张家口工厂,平均每90秒下线一辆新车;京西智控(张家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研发的第四代磁流变减震器,极大提升了车辆操控的稳定性,填补了国内外智能底盘市场的空白;75家相关企业入驻张家口南山汽车产业基地。
渤海之滨,机器人产业掀起协作浪潮。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试转化合作;北京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与唐山高新区围绕90余家企业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
“协作之花”正在开出“产业之果”。今年1至6月,全省机器人企业431家,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5.0%。与此同时,津冀300多家关键零部件企业进入北京汽车供应链。
突破地理上的“有界”,形成实践中的“跨界”。京津冀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中各得其所、美美与共。
扩大民生“幸福圈”
去年9月,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建成通车,京冀两地在水上“牵手”。如今,这条路成了杨东升往返京冀两地企业的首选。“过去得绕友谊大桥,现在走厂通路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时间可以省一半。”他说。
杨东升家住北京。他既是廊坊大厂企业——廊坊中集空港设备公司总经理,又是北京企业——民航协发机场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经常是北京、大厂两边跑。
这些年来,杨东升亲眼见证了廊坊大厂与北京更加紧密的协同:北京大医院、好学校与当地的合作越来越多,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服务不断提升,解了员工后顾之忧。
更让杨东升感受深刻的是政务服务共建共享带来的便捷。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36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廊坊北三县的294项高频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区域通办”范围。过去需要往返京冀两地办理的社保、企业政务等业务,如今在大厂就能“一站式”解决。“人在河北,就能把北京的事办了。”他说。
不是同城,胜似同城。越织越密的交通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连接起无数个“杨东升”的生活港湾和梦想彼岸。
共建共享,不断升级。
出行坐车、就医购药、借阅图书、游览观光……一张社保卡跑出服务民生加速度。
去年9月,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通过协同立法,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如今,三地联合编制京津冀社保“一卡通”应用场景目录,实现一批交通线路“一卡通乘”、旅游景区“一卡通游”、图书馆“一卡通阅”。
幸福指数连着民心。“人民”二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棋局上,始终重若千钧。
交通一体化跑出加速度。京蔚高速全线贯通,承平高速河北段建成通车,怀柔至大兴城际铁路廊坊北至大兴机场段开通运营。
教育医疗合作深入开展。496所京津优质学校与河北314所学校开展合作办学;京津冀医联体达115个,实现所有地市全覆盖。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叫响京津。1至6月,北京、天津居民来冀旅游消费额占省外消费总体的比重达39.3%。
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占北京市场份额超过四成,“河北福嫂”在京津广受欢迎。
瓣瓣同心,共写时代答卷。一个发展更协调、动力更澎湃、民心更凝聚的京津冀展现出愈加绚烂的前景。(河北日报记者 冯阳)
编辑:姜长淼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