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高照,沿着笔直的水泥路,走进安平县大子文镇西赵庄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红蓝相间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口一组刻着二十四节气名称的磨盘,映照出这个村庄从历史走向现代、从一穷二白到“粮经小镇”的发展轨迹。
在写着“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稼穑耒粮”主题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坐在凉亭的石凳上悠闲地聊天。谢杏书是村里出了名的“故事大王”,他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起村庄的历史。
“当年那场洪水把村子淹没了,我们被迫搬迁到这里。”老谢指着远处的田野,“那时候为了养家糊口,大家纷纷开荒种粮,肩挑背扛,一把锄头一把镰刀,硬是在这片荒地上种出了希望。几代人下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为丰收多产粮,为富足加工粮’的路子,才有了现在的家家户户都富裕。”
“日子过好了,大家就想起了整治居住环境,记得那时候村里柴火乱堆乱放,每家门口都堆着秸秆、杂物,走路都得绕着走。”坐在一旁的姚淑芬插话道,“后来村里号召大家一起清理垃圾堆、杂物堆,干得热火朝天。”
如今的西赵庄村,早已变了模样。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墙面粉刷、绘制文化墙,每条街上都种上了不同品种的景观树共计1500余棵,修建了林荫公园、粮经博览园,安装了健身器材、娱乐设施。虽然村里人大多不在本地务农,但村里的地没荒,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村80%以上的人在外经商,主要是做面粉加工和丝网生意,遍布河南、山东、安徽等地。”西赵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少卿介绍道,“地没人种没关系,我们搞土地流转,集中起来由种粮大户经营,村民每年还能拿一笔地租。”目前,西赵庄村完成土地流转600余亩,通过地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40余万元。
“我家有五亩地,现在全流转出去了,一年能拿五千多块钱租金。”姚淑芬笑着说,“地有人种,我还能腾出手来在村里打零工,农忙时帮着收麦子、种玉米,一天也能挣个百八十块。”
说话间,王少卿指引着向村内走去。沿途遍布西赵庄村作为“粮经小镇”的形象雕塑:黄牛、石磨、小桥、毛驴拉车、“金穗之家”……这些雕塑不仅美化了村庄,也成了孩子们了解农耕文化的“露天课堂”。
走在村中,干净的庭院、整齐的围墙、规范的菜园随处可见。“我们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家门前谁负责。”王少卿指着街道说,“大家自觉打扫、主动美化,村容村貌自然就整洁了。”
近年来,西赵庄村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把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推行公共区域垃圾“随手拍”,把发现的环境问题实时解决,让群众成为人居环境建设者、管理者和受益者。
“以前哪有这些花花草草?”张信品一边给自家小院浇水一边说,“现在谁家门前不种点花?干净了,漂亮了,心情也好了。”
村里的变化,不止在屋舍田间,更在人心深处。 过去,一到晚上,整个村子就沉入寂静,只有电视声和风声作伴。如今不同了,文化广场灯火通明,歌声、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成了村民们最愿意去的地方。
“以前谁家要是有点文艺爱好,只能自己在家哼两句。”村民张玉亚一边调试音响,一边笑着说,“现在村里有舞台、有音响,我们几个姐妹就自发组织了个文艺队,逢年过节还能上台露一手。”
文艺队的节目,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有人用快板说移风易俗,有人用顺口溜讲孝老爱亲,还有人把村里的好人好事编成小品,演得有模有样。“我们不说大道理,就讲身边事。”文艺队的李大叔说,“大家听得懂,也愿意听。”
“以前觉得文化活动是城里人的事。”老谢坐在凉亭里,一边摇蒲扇一边感慨,“现在我们村里文化活动多了,人也更有精气神了。”
如今的西赵庄村,不仅“颜值”高了,“气质”也更足了,村口的农耕雕塑静静伫立,广场上的歌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门前的花花草草随风摇曳。一幅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