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管大棚“慧”种田
——看饶阳如何为设施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河北致信数字育苗育种产业园内工人在管理种苗。
杨珊珊用手机控制滴灌装置。
宋长江在大棚内工作。
温室大棚一角。
大尹村镇南北岩村万亩棚区鸟瞰。
杨珊珊在介绍手机上的农业APP软件。
春光明媚、万物竞发。在饶阳县留楚镇北空城村的现代化蔬菜温室大棚内,春日的暖意与蔬菜的清香相互交织。作为饶阳县农业农村局首批认定的农民高级技师,宋长江正手持手机,熟练地操作着设施农业调控APP,屏幕上,棚室内的湿度、温度以及通风口开合数据实时更迭。依据这些数据,他精准调控着自动喷淋、出风口等设备,保证蔬菜在最佳环境里茁壮成长。
“智能调控‘养’出来的果蔬,品质更优!”有着30余年设施蔬菜种植经验的宋长江,对高科技种植的优势感触颇深,“过去,菜农种菜全凭经验,天气稍有变化,就得赶忙往大棚里跑,时刻操心。如今可大不一样,就算在家,动动手指操作手机,大棚里的情况就能掌握,管理起来轻松又高效,科技就是咱农民最大的底气!”
令宋长江感触更深的,是大棚棚膜的革新。2023年,在河北省设施蔬菜创新团队狄政敏研究员与李青云教授等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宋长江一马当先,开启了新型棚膜——稀土转光膜的试用之旅。“新棚膜的效果简直立竿见影!”宋长江难掩兴奋,以往总让菜农们焦头烂额的蔬菜病虫害,发生次数大幅减少,“过去那些极易遭受病虫害、品相杂乱的果蔬,如今色泽鲜亮、外形周正。而且,入口便能感受到果蔬的香甜多汁、口感醇厚。”
“云端”种菜只是饶阳设施农业科技变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饶阳县持续聚焦农业领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从智慧大棚的普及,到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从智能灌溉系统的铺设,到新型农业材料的推广,饶阳的农业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度。
走进五公镇南善村的雅泽家庭农场,温室里,串串葡萄娇艳欲滴,饱满的果实沐浴着阳光,散发出清甜的果香。这些葡萄能比常规提前20天上市,多亏了空气能增温系统这个“秘密武器”。
76岁的农场负责人刘冲笑着揭秘这一“科技法宝”——这套空气能供热系统可不一般,不烧煤、耗电少,特别节能环保。其室外机就像个不知疲倦的“能量采集器”,不断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再通过压缩机把热量压缩提温,随后,热水顺着管道被精准送到温室内的散热管,让整个温室暖意融融。刘冲蹲下身子,拨开保温层,露出地暖管,“自从铺了这管道,葡萄根系的生长环境就跟‘开了挂’一样,结出的果子品质超棒,客商都抢着下单,一个温室轻轻松松就能多赚好几万!”不仅如此,整套设备还能通过手机便捷调控,以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的温控工作,如今动动手指就能完成,人力与时间成本大幅降低,给农场带来了实打实的效益。
而在南北岩村的众瑞种苗园区基地,科技的力量同样熠熠生辉。基地负责人杨姗姗介绍,园区内10个大棚已抢先完成电气化改造,从精确把控温湿度,到高效完成铺盘装盘,再到智能实现水肥自动滴灌,棚内种苗繁育的每一道工序,都稳稳搭乘上自动化、智能化的高速列车。“精准控温控湿系统如同尽职的小卫士,时刻维持最适宜的温湿度;高效铺盘装盘设备好似勤劳的小助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智能水肥自动滴灌装置就像贴心的小管家,按需精准供应养分水分。”杨姗姗说,10个大棚精心培育着番茄、甜瓜、茄子等十几种优质种苗,每年育苗产量达4000万株,为饶阳县乃至全国的果蔬种植源源不断地输送强劲新动力,助推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饶阳设施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种植环节的科技革新,还延伸至农产品的销售与助农服务的升级拓展。近年来,饶阳县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普及农业技术。他们定期邀请省、市权威农业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内容紧密贴合实际,既深入讲解新型种植模式,又细致传授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助力农户提升种植水平。同时,积极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凭借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将本地优质果蔬源源不断推向全国市场,让饶阳农产品走进各地百姓的生活。
本组照片由崔佳栋、甄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