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故城县郑口镇五大院村卫生室中医阁前已排起长队,医生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辨证施治;县中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的电子屏上,处方信息不停地更新,让人目不暇接,缕缕药香在微凉的春风中浮动;田地里,益母草的新芽正破土而出,与远方的中药加工厂遥相呼应……这一幕幕生动场景,共同勾勒出故城县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画卷。



近年来,故城县累计投入上千万元,以“县有名医堂、乡镇有国医堂、村有中医阁”为架构,织就了一张覆盖县乡村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从57个中医阁,到智慧共享中药房;从田间地头的中药材,到AI辅诊系统,故城县正以创新之笔,书写着千年中医药文化的新篇章。


三级网络筑根基

家门口的“中医守护圈”这样建成


4月8日上午,走进郑口镇五大院村卫生室中医阁中医治疗室,中药熏蒸机的白雾氤氲升腾,治疗床上躺满了接受针灸、拔罐、贴敷的病人,大夫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他们有的是来做治疗,更多的是来保健、治未病。”中医阁负责人苏厚晨微笑着介绍。如今,故城县建起完善的中医服务体系,人们看病不用再东奔西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



而在郑口镇卫生院国医堂,来自太兴家园小区的李女士撩起衣袖,配合大夫把脉。“夜里睡不踏实,胃里老是反酸水。”大夫张国泉通过望闻问切,开出药方。这张药方瞬间“飞”到了几公里外的故城县中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当天中午,煎好的7服中药汤剂就送到了李女士家中。“以前,抓服中药得折腾一整天。”李女士摩挲着印有煎煮说明的包装袋感慨。数据显示,国医堂建立以来,医院中医接诊量从日均不足10人跃升至60余人。


这正是故城县构建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故城县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申请上级项目资金和争取县财政专项资金600余万元,在13个乡镇卫生院建起国医堂,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全覆盖。2022年以来,在原国医堂基础上,辛庄乡、西半屯镇、建国镇、郑口镇、饶阳店镇5个乡镇通过改造提升建成旗舰国医堂。57个村卫生室完成高标准的中医阁建设,配备了中医诊疗设备、煎药机、中药橱等,村卫生室中医阁覆盖率已达到15%以上。通过国医堂、中医阁建设,全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4年,13个乡镇中医诊疗人次26.8万,中医诊疗人次占比近50%。



“国医堂覆盖率100%,57个村建起中医阁,覆盖率超15%,形成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说起这些,故城县卫健局中医科科长王海英眼里满是自豪。从排队把脉的中医阁到智慧共享中药房的“云端处方”,故城县用三级网络“兜”住了百姓的健康需求,让“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承诺照进现实。


数字赋能促革新

智慧中药房演绎传统汤剂“现代变身”


当现代技术与千年智慧交融,中医药文化正以更加鲜活的方式浸润百姓生活。


“叮咚!”在故城县饶阳店镇卫生院国医堂,医生邢丽敏正在为头痛患者诊疗,AI智能中医辅诊系统根据患者症状开出中药处方。“就像有个老中医在旁指导。同时,AI辅助诊疗系统覆盖13个国医堂,基层医生可实时调阅名医诊疗方案,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升级至4级标准。”她边说边调整方子,点击“上传”键。此刻,故城县中医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的电子处方系统提示音响起,电子屏显示:新处方待审核。



这个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中药房堪称“中药航母”:一袋袋的中草药分区摆在货架上,智能煎药机排列成阵,包装机吞吐着药袋,物流区快递员正在扫码装车。


为满足群众在家门口“方便看中医、看上好中医”的需求,故城县中医医院与全县21所乡镇卫生院和566个村卫生室结成中医医联体,依托中医智能云系统、智慧共享中药房系统等信息系统,实现优势资源整合。


“设立智慧共享中药房,就是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有医少药’,以及患者煎药、取药不方便等问题。”故城县中医医院副院长高靖说。



接到处方单后,智慧共享中药房是如何运转,并最终将煎好的中药汤剂送到患者手中的呢?“每张处方都要过三关。”药房负责人演示流程:AI初审核对配伍禁忌,药师二次把关,调剂师进行中药材调配。每一张中药处方单上,都有对应的配药条形码、发药二维码和配送单号等信息。从接方到送出,工作人员会使用扫描设备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扫码录入,实时、精确捕捉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智慧共享中药房的一大功能是中药代煎。煎药室配有10多台智能煎药机、智能包装机以及医用冷藏箱,工作人员从中药材的采购、验收,到存储、养护,每一步都严格规范。


随着智能包装机的不断转动,工作人员将一包包熬制好的中药制剂贴标,依次扫码打包。此后,药品进入配送环节,由快递免费配送至患者家中。


智慧共享中药房的运行,一方面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中药药事服务运行成本,另一方面能够集中对中药饮片进行管理,从而确保药品质量。自2023年11月份运行以来,智慧共享中药房开具中药处方2万余人次,代煎13万余服,患者平均就医时间从8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人才产业双驱动

破解中医药传承发展“时代课题”


科技让中医药服务插上翅膀,但要让惠民网络持续运转,离不开人才的“活水”与产业的“根基”。


“手腕要悬,力透指端。”夜幕降临,故城县中医院的实训室里灯火通明。推拿科主任訾冬勇正在指导年轻医生练习推拿手法。他握着徒弟的手腕指导,额角渗出细密汗珠。这样的“师带徒”场景,每周都会上演。



面对基层中医人才短缺问题,故城县开出“组合方剂”: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业务骨干送出去“学”;将知名医院专家请进来“帮”,通过“传帮带”培养中医业务骨干;实施“西学中”培训,帮助400余名村医取得省级资格证书;通过名医带徒,带动、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


产业链延伸的故事在田间地头更为生动。故城县建国镇祖杨庄村的益母草种植基地里,农户于宝红正察看益母草长势。“3


月出芽,6月成熟,收了益母草还能再种点早熟玉米,收入来源增多了,我们的生活更有保障了,以后的日子也更有盼头了。”她乐呵呵地算着账。聚焦中医药产业链构建,依托茂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岭药业,故城县积极推广中草药种养殖,如今已种植中药材包括酸枣、金银花、益母草、板蓝根、连翘、射干、苦地丁、万寿菊等10多个品种近4000亩,金蝉+有机果品特色种养近3000亩。同时,故城县集中资源培育以岭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将中药材加工与中医康养、董子文化融合,带动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


夕阳西下,郑口镇国医堂的灯依然亮着,大夫正在为最后一位患者拔罐;智慧共享中药房的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配送数据;不远处,快递车正驶向一个个亮着灯火的农家小院,车轮碾过的乡道上,飘散着淡淡药香,这缕穿越千年的药香,正伴着新时代的脉动,滋养着运河两岸的百姓人家……这一幕幕,勾勒出一幅中医药振兴的惠民画卷。正如故城县卫健局副局长冯章起所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就是最实在的民生工程。”


 本组图片褚凤娜、齐红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