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二道街 此处“最故城”
本报记者 赵栋
“这是我第一次来故城,深深感受到了运河文化在这里的沉淀。特别是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很有古城韵味。我找到了人们口中‘郑家渡口’的影子。”石家庄游客何柳蕊说。
春暖花开之季,大量游客来到故城县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观灯、赏景、品食、探古、寻幽,共同探寻这份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古城韵味。在“二道街”片区,游客们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街巷,身在仿古建筑群中,如同穿越回了几百年前,感受到依托京杭大运河而生、而兴的“故城味道”。
郑口镇是故城县政府所在地。郑口镇原称郑家口,相传元末明初有一郑氏在此设渡口,方便人们摆渡大运河,因此而得名,简称为“郑口”。因这里地处水陆要冲,商贾云集,到清朝中后期已发展成为规模可观的较大集镇。据《故城县志》记载:“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汰巡检移县丞驻郑镇”,可见这里已是全县唯一繁华的市镇。
二道街是郑口镇乃至故城县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晚清桐城派大家贺涛就在附近居住。“我从小在故城县郑口镇长大,就住在二道街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的记忆。可以说,二道街就是故城县的标志。”衡水市民杜月红和朋友们来到二道街,感受到如今的变化,十分欣喜。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那份独属于这里的乡愁,依然在她心中泛起波澜。“每年我都会来二道街看看,每年都感觉有新的变化。现如今的二道街,有了新颜,也没有丢失古老的记忆。”
故城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紧邻著名的“运河第一湾”而建,规划建设“一带两轴六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二道街”片区建于明清时期郑家渡口原址,通过恢复建设卫阳楼、山西会馆、古玩城、牌坊、茶楼、酒坊、票号等运河古城历史遗迹,新建红色文化大院、非遗文化馆、文化八角亭、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民俗百态场景雕塑等文旅配套设施,常态化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将景区的人文历史与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内涵、历史渊源、时代风貌紧密结合,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八方辐辏、商铺林立”的繁华盛景。“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不但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也让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对‘乡愁’多了一份自豪感。除了本地人,还有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游客也在节假日前来游览观光。”故城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如今,行走在大运河故城段两岸,古韵新风与悠悠碧水遥相呼应,美不胜收。“空阔试穷远望目,飘零每动思家情。”伴着明代文学家陆深书写故城县的《郑家口晚眺》中的诗句,乡愁便具象化在这一刻了。
夜幕落下,二道街又变了样子。多彩的霓虹灯,将她装扮得如此“现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点燃了县城“夜经济”的同时,也让“烟火气”热得那么撩人——琳琅满目的新奇玩具、香味扑鼻的各色小吃、丰富多彩的游乐项目,吸引了众人前来游玩。熙来攘往的人群中,既有返乡回家的游子,也有带着孩子出来游玩的外地游客,还有拿着手机正在直播的“网红”。大家在摩肩接踵中,尽情享受惬意的夜生活。“咱故城真是大变样了,真感到自豪!”刚从国外务工回乡的马力强感慨道,“回到这里,就有‘故城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