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的固有认知里,感染肺结核似乎总离不开与结核病患者的直接接触。但现实中,不少人毫无察觉就被肺结核缠上,不禁让人疑惑:明明没接触过结核病患者,怎么就得了肺结核呢?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解开这个疑惑,正是我们全面行动对抗肺结核的关键一步。要找到答案,得先深入了解肺结核的传播机制。
隐匿的传播路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结核分枝杆菌就像隐形“刺客”,趁着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的时机,随着飞沫混入空气。这些携菌飞沫能在空气中悬浮很长时间,健康人一旦吸入,结核菌便有机会在体内扎根。结核菌的传播可不局限于和有明显症状患者的直接接触。有些结核菌携带者,在感染初期或症状轻微时,外表和健康人没区别,依旧正常生活、工作、社交,可呼吸之间就悄无声息地传播着病菌。像在地铁、商场、办公室这类人员密集且通风不好的地方,要是有未被察觉的结核菌携带者,其他人就很可能在不经意间吸入病菌,感染风险大大增加。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这些日常场景中暴露,所以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全民参与到防护行动中来。
漫长的潜伏期
结核病潜伏期较长,感染结核菌后,不会马上发病。人体免疫系统会先和结核菌“过招”,多数情况下,免疫系统能把结核菌限制在局部,使其进入休眠状态,这时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自然很难察觉已经感染。但一旦免疫系统因为熬夜、过度劳累、压力大、患慢性病等因素变弱,潜伏的结核菌就会“苏醒”,大量繁殖,引发活动性肺结核。就好比电脑里潜藏的病毒程序,平时不发作,系统运行看似正常,一旦系统防护有漏洞,病毒就会趁机肆虐。有人几年前在公共场所偶然吸入结核菌,当时身体没事,却在多年后因为生活习惯改变、免疫力下降而发病,还以为是最近才感染的,其实结核菌已经在体内潜伏很久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要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全力投入到提升免疫力的行动中,不给结核菌可乘之机。
潜在的感染源头
除了接触症状不明显的患者,还有一些潜在感染源头容易被忽视。在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的老旧建筑里,可能残留有结核菌。曾有研究在长期封闭、少有人去的房间内检测到结核菌存活。如果有人进入这样的空间,就可能吸入病菌。另外,某些动物也可能携带结核菌,虽然动物传染给人的情况相对少见,但在特定环境下,比如接触未经检疫、感染结核菌的家畜,也存在感染风险。面对这些潜在风险,我们必须全面行动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范。
即便自己没接触过结核病患者,也不能对肺结核掉以轻心。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捂住口鼻,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多去空气流通的场所;加强锻炼、规律作息、均衡饮食,提升自身免疫力。一旦出现咳嗽、咳痰超两周,或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排查。了解肺结核的传播特性,做好预防,就是对自己和他人健康负责,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终结结核的目标。
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曹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