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全球迎来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的主题,再次将这个潜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古老疾病推上公共卫生议程。在我国,尽管结核病发病率持续下降,但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这个与人类缠斗数千年的病原体,至今仍在改写现代医学教科书。从新石器时代人骨化石中的结核病灶,到19世纪"白色瘟疫"的恐怖称谓,再到今天耐药结核的全球挑战,结核分枝杆菌始终以其顽强的生存能力和进化智慧,考验着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防线。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它有所耳闻,但对其真正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却未必了解得十分透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认识结核病,为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贡献一份力量。



潜伏的沉默杀手:结核病的致病机制与典型症状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其中肺结核最为常见。结核菌就像一个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潜入人体。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它便会迅速“发难”,引发一系列症状。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或痰中带血,此外还可能伴有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胸痛、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如果结核病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会对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气胸、脓气胸、支气管扩张、肺不张和肺源性心脏病等,甚至危及生命。


无形的传播链条:结核病的扩散机制与高危群体


结核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时,会将含有结核菌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健康人一旦吸入这些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学校、工厂、医院、监狱等,传播风险会大大增加。此外,结核菌还可以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饮用未经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等。不过,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少见。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接触结核菌的人都会发病,只有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才容易感染发病。因此,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硅肺、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注意防护。



全民参与的防控网络:结核病预防的全方位策略


面对结核病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预防是关键,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措施。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不随地吐痰,要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里,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加强体育锻炼,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也能有效预防结核病。对于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卡介苗可以增强儿童对结核病的抵抗力,降低发病风险。


如果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伴有痰中带血、低热、盗汗等疑似结核病症状,应及时到当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目前,结核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一线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坚持完成全疗程,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一般来说,初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疗程为6 - 8个月,耐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疗程则更长,需要18 - 24个月。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治愈。


终结结核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积极响应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号召,全面行动起来,全力投入到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全民参与,携手共进,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守护人类健康而努力奋斗!


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李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