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不是终点,而是继续完善服务的起点。”
“作为衡水首个5A级旅游景区,前方是没有人踏足过的新世界。这种自信与压力的来源,必将成为我们的责任与价值所在。”
“荣誉之下,我们要站在新起点上继续前行,下好‘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一盘棋,着力打造‘湖城共荣’大衡水湖旅游格局。”
……
得益于衡水湖旅游景区的日渐振兴,近年来我市文旅产业产值不断攀升,景区游客量连年增长,业态不断完善,更多老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但与一些老牌5A景区相比,如何持续优化管理,让游客玩得舒适、安全?如何深化湖城融合,推动城乡和区域联动发展,为城乡互补、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赋予更丰富内涵?如何进一步补齐短板,把景区建设成带动全域旅游、促进地方发展的龙头?如此等等,都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
再出发·荣耀归零
“5A创建的过程,也是我们思想观念加快转变的过程,要由被动管理向经营景区转变,以市场和游客需求为第一信号,树立‘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努力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景区。”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广宁表示,“国家5A级景区”这块金字招牌,既是我们对过去奋斗岁月的圆满总结,也是对未来机遇与挑战的响亮回应。
成功冠冕后不久,中青旅集团、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哔哩哔哩、乌镇景区、中青旅山水酒店等相关负责人到访衡水湖旅游景区。一番实地考察和深入了解后,双方就京津冀研学合作打造全国精品线路、面向青年消费群体的新媒体营销宣传、“鸟生态”“鸟产品”品牌升级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此次合作,有望带动景区在获得“5A”金字招牌后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
在创建过程中,衡水湖旅游景区就涌现出了“生态+”“研学+”“体育+”等一系列新生业态。从单一的看水观鸟到更富年轻活力的体系化、矩阵化研学旅游平台,景区为游客提供着更多精彩、多元的活动和体验。2023年,衡水湖景区游客数量和景区收入全面恢复到2019年历史最好水平,2024年游客数量和景区收入再创新高。
岂但湖天好,诸村总可人。
以示范带动和高标准要求作为发展追求,景区在5A创建中着力升级改造湖畔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体系,打造了艺术家工作室、研学屋、食养工坊等,实现了农村变景点,农民向旅游从业者的转变。景区工作人员70%来自周边村庄,环湖民宿、文创市集、非遗工坊等业态的涌现及完善,1万余人吃旅游饭、干旅游活。
而今,景区正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和共享保障体系。探索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等形式入股文旅项目,让居民变身股东分享项目收益;改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和居民福利,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文旅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发展民宿、农家乐、特色手工艺品店等文旅相关特色产业。
以5A为新起点,归零荣耀再出发。刘广宁表示,将着力把景区打造成为衡水市现代化全域旅游的新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会客厅、新时代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样板。
新起点·湖城奔赴
这是一场湖与城的双向奔赴。
湖与城联通,打造“湖城共荣”大衡水湖旅游格局,以湖为核心发展“生态游”,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城是湖的发展腹地,以城为核心发展“都市游”,补充湖区配套短板。
湖与城联动,构建“双核驱动、主客共享”的旅游体系。
“生态游、文化游、体育游、乡村游、康养游乃至品质研学游……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以旅聚人、以旅促产、以旅兴城,是让游客‘必须来、留下来、再回来’。晋级5A不是终点,而是发展超越的新起点。”滨湖新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冯晓华说。
归零前行,奔向新的一年——
综合实力更强。旅游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产业要素和各类市场主体的规模素质大幅提升;旅游业社会功能更加突出,直接和间接就业总人数增加明显。至2026年,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360万人次;再培育旅游市场主体20家,以衡水湖为龙头,建成河北旅游名县。
产业结构更优。聚焦“一地两区”建设目标和生态、研学、冀文化三张牌,加快形成“3+3”产业架构,推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研学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加快发展。2026年,衡水湖旅游景区产品再升级,更具核心竞争力。
消费水平更高。休闲度假消费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到2026年,文化娱乐、演出活动、旅游购物、户外露营等在旅游总花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过夜游客占比,京津游客占比稳步提升。
服务品质更佳。环境更美好、保障更完善、服务更便捷、秩序更规范、氛围更浓厚,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理念更深入。构建起环湖慢行体系,营造“快旅慢游”新风尚;继续免费开放博物馆、民俗馆、城市书房,基础文化广场覆盖率100%,增强群众和游客幸福感。
旅游品牌更亮。打造具有显著衡水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品牌力量进而推动衡水湖成为旅游首选地、旅游目的地。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衡水湖景区质量管理品牌认证。深化丫丫IP形象融合创新,形成区域公共文化品牌。
加速跑·百舸争流
春意渐浓,奋楫者先。
“新春第一会”后,滨湖新区全体干部职工切实贯彻会议精神,围绕《衡水湖旅游景区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方案》,着力实现从标准化到特色化的转变,构建一流景区,全力推动滨湖新区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
提·景区。以鸭鸭乐园亲子亲水度假地项目为引领,联动盐河故道部分区域,植入观衡水戏、逛衡水街、品衡水宴、购衡水礼、赏衡水节的多维体验空间,形成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初步框架。
育·主体。打造旅游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培育市场主体。采用租金减免等各种方式,引导一批市场主体入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前介入、靠上服务,主动对接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和发展难题。
建·智库。积极对接上级旅游主管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知名景区,引进专家,定期组织培训和观摩拉练,加强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企业“一对一”免费重点帮扶。
精·观鸟。启动衡水湖全民研学观鸟周等全民活动,承办多项专业级赛事;把樱花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综合性观鸟交流基地;建立观鸟专项配套服务,制定观鸟旅游的行业规范和标准。
圆·产品。环湖发展露营经济,布设露营营地,补充亲子游乐、户外拓展等设施;升级环湖慢行路打造最美骑行道,沿途建设骑行驿站;做优盐河生态休闲带,打造集专业赛事和日常休闲于一体的路亚垂钓、休闲竞技垂钓基地;利用农田种植特色景观,定期举办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农产品展销等活动。
活·产业。推动博物馆小镇再升级,完善多元业态,形成专业性、艺术性、趣味性兼备的博物馆群落;强化“一场好戏”演出内容,优化门票组合模式,对接高校提升专业程度、可持续性和综合素质;将侯店毛笔、金鱼、苇编画等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型旅游业态相融合,调整产业结构和产销模式,加强传统手工技能传承和保护,激发内生动力。
兴·乡村。树立“衡水院子”乡村民宿品牌,引入国内顶尖民宿品牌并整合现有民宿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推出“衡水乡愁”特色旅游村,坚持“一村一品”打造特色旅游;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在乡村生根,建设一批村史博物馆、乡愁记忆中心、中医养生馆、百工坊、非遗传习所、艺术体验工坊等文化传承发展基地。
夯·研学。精品化研学营地,建设衡水湖研学营地聚集区以及观鸟、马术、皮划艇、低空飞行等4个专业研学营地;常态化举办高水平研学旅游活动,举办针对研学旅游教育成果、教具装备等展览展示活动,开展观鸟研学摄影节、亲子运动节、非遗文化节等三大系列节庆活动;联动全市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研学之旅”“儒家经典研学之旅”“潮流体育研学之旅”“乡村民俗研学之旅”四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完善研学旅游保障措施,深化与专业院校合作,标准化培养研学导师队伍,每年定期举办研学导师公益培训。
壮·体育。提高专业专项体育接待设施和场馆,积极打造国家级各类赛事训练基地及中国衡水湖国际垂钓基地;改造和新建城市体育项目,在马拉松广场建设集时尚运动、活力消费、研学拓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马拉松时尚运动大本营;以鸭鸭乐园现有智慧体育设施为基础,建设集智慧体育、亲子成长、生态体验等多位一体的市郊综合公益性体育主题乐园。
……
创新、完善、提升、融合,无不合奏着景区及至全市砥砺奋进的强音。
“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将着力做精周末游、瞄准亲子游、引爆夜间游、做热冬季游、做活体育游,并且创新主题游,构建‘不得不来’产品体系。”滨湖新区文旅体中心主任冯晓华介绍,将逐步推出“不得不看的衡湖十景”休闲游、“不得不品的十大名菜”美食游、“不得不买的十大文创”购物游、“不得不享的十大场景”康养游、“不得不研的十大课程”研学游、“不得不演的十个沉浸式场景”剧本游。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创建5A,衡水湖向新而行,行之有向;立于5A,衡水湖向新而跃,行稳致远。
衡水湖畔,崛起的是一个城市拥抱前沿的决心,一个不甘人后的地区追比赶超的雄心,一个文旅胜地竞逐未来的信心。
摄影: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