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市外宣战线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聚焦传承传统文化、移风易俗、衡水湖生态等主题,在央媒省媒刊(播)发相关重点报道120余条。


发掘民俗之美,丰厚文化之蕴。《人民日报》刊发《“中国是一个温暖的国家”》,提及来自北马其顿的伊万诺夫夫妇最近来到我市,看望在衡水学院担任外教的女儿,他们一家参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木版年画展览,制作蛇年生肖年画,感受到春节承载的深厚文化意义与广泛情感共鸣。《人民日报》还刊发《脚步丈量山河 笔墨记录变迁》,使用了记者在武强年画博物馆体验年画制作的照片;《河北日报》刊发《打卡武强年画 体验非遗文化》,介绍春节期间,武强年画博物馆策划多个富有创意的互动体验活动,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新华社发布图文通稿《河北景县:生生不息的“运河夯”号子》,介绍“京杭大运河”沿线的苏老家村“运河夯”号子有着120多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艺术风格,传承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视频通稿《河北衡水:百鼓争鸣闹元宵 民俗盛宴庆佳节》报道农历正月十五前夕,河北衡水多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喜迎元宵佳节。中新社发布视频通稿《河北阜城:秧歌锣鼓闹元宵 民俗展演庆团圆》,介绍阜城县组织开展了锣鼓、秧歌、舞龙等民俗文化展演活动,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中新网还发布《京津冀逾千名梅花拳爱好者河北深州上演“功夫秀”》,河北日报刊发《梅花拳祭祖演武大会在武强举行》《河北武强举办梅花拳祭祖演武大会》《河北衡水:国家级非遗戳脚“武”动闹元宵》等图文报道,介绍传统武术为节日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社发布图文通稿《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及景县苦水营村地处华北漏斗区,地下水含氟高,随着南水北调,如今村民们彻底告别喝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图文通稿《在河北,“大操大办”不香了!》,提及冀州区双冢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摒弃婚丧陋习以及桃城区昊和沁园小区设立“功德榜”,实行爱心积分制,正向激励模式让居民从弘扬传统美德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图文通稿《河北:科技引领小麦田间管理》提及景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新仔细查看土壤墒情、冻害和小麦越冬情况后,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中新社发布图片+视频通稿《十余种候鸟陆续飞抵河北衡水湖 拉开今春迁徙序幕》报道十余种候鸟陆续飞抵 “京津冀最美湿地” 衡水湖,拉开今春迁徙序幕。


此外,《衡水开展“欢迎学子回家过大年”系列人才活动》《“小个英雄”赵成龙:倒悬下井救出被困儿童》《衡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上项目促投资》等报道分别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经济日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发布,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