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刨一凿中,斫制出一张张清丽秀雅的古琴,在指尖轻抚间,传承着千年古音……他就是衡水市级古琴古法制作非遗传承人、武邑县“国林琴社”创始人史国林。近日,在第五届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史国林被授予“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一听倾心 斫琴之梦始萌芽
冬日的一个午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记者驱车来到武邑县龙店镇史家村。远远的,悠扬委婉的古琴声便传入耳际。追随着琴声,记者来到了史国林的小院。
“古琴有三音,散音像大地般深沉旷远,泛音似天籁缥缈悠长,按音如心绪变化多端,弹古琴越久,越是喜欢。”见面后,沉浸在琴声中的史国林兴致勃勃地给记者做起了科普。
史国林出身红木匠人世家,少时耳濡目染,与锛凿斧锯为伍,伴木屑刨花入眠,大匠之道、名匠之梦渐渐在他心中萌芽。16岁时,史国林随哥哥到北京正式拜师学习明清传统硬木雕刻家具制作。经过20个春秋的磨练,他熟练地掌握了CAD制图技术,并将其与传统的榫接卯合技艺完美结合,使明清家具制作踏上了快车道。他也因技术、人品双过硬,被一家知名品牌企业先后聘为售后经理、厂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客户要求史国林为其设计定制一张琴案,那是史国林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古琴,也是他第一次静下心来倾听古琴的声音。在琴弦拨动的那一瞬间,他的心弦也被同时拨动了。2014年,带着成为斫琴师的强烈愿望,史国林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斫琴高手于庆坤,从最基础的挑选木料开始,在“于哥”的指点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一步一步迈入了斫琴的神秘殿堂。
一凿一斧 匠人匠心斫古琴
斫制古琴,是一个非常繁复和漫长的过程,斫琴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木工、雕刻、漆工等技术,还要精通音律、艺术、文化、声学等。那个时候,各种学习几乎填满了史国林所有的闲暇时间。
史国林师承新中国第一代斫琴师、北京民族乐器厂琴筝瑟研习小组组长孙庆堂先生,多年来,经过多方拜访斫琴师和古琴老师,广采众家之长,史国林斫琴技艺日渐精进。他所斫古琴工艺精湛,音色饱满,深受业内人士和客户的好评。
“斫琴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审木、开形、修形、掏挖槽腹、试音、合琴、上底漆、裹布、打磨、上面漆、张弦等10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从选材到制成成品耗时少则两年,多则三四年。”史国林介绍,斫琴首先是选材,古琴的琴面一般是用杉木、桐木做的,以梓木为底。槽腹掏制是斫琴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步骤,琴的发音源于面板与底板所构成的共鸣箱,而槽腹就是要掏出共鸣箱来,可以说这是决定古琴音色的灵魂所在。槽腹的每一刀,凭的是斫琴匠人多年的经验积累。而刮灰胎是制作古琴最为耗时的一个环节,灰胎是由大漆与鹿角霜调和而成,像刮腻子一样一遍遍刮到古琴上,等自然干透后再一遍遍打磨,需要的周期比较长,但只有这样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才能让古琴光亮不变色、耐磨耐腐。此后,还需要经过上漆、试音,最后上弦……这么多道工序下来,一张好的古琴需要两三年才能制作完成。
一生一事 斫琴更是斫心
匠心与手艺铸就的,不仅是古琴,更是传承。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史国林亲手制作的古琴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智慧,每一张琴也都融进了他对生活的感悟。
2019年,武邑县国林古琴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衡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史国林的国林琴舍现有“国林亲斫”“国林雅斫”和普通大漆古琴三个系列,产品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10余个省市区。
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史国林积极响应号召,走进衡水市工人文化宫,通过公益课堂,为热爱古琴的市民普及相关知识,向衡水市图书馆捐赠古琴,供广大市民欣赏、了解。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古琴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青睐的乐器。
“斫琴其实就是斫心,更是在雕琢自己。在斫琴过程中经历的每一道坎坷,都会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就像我所斫出的每一把古琴,刻在琴板上的一凿一锉,都会让古琴发出更美的声音。”史国林表示,今年是他斫琴的第十个年头,一生只为一事来,在他看来,今后还会有更多个十年伴着他在斫琴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