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何以一“网”打天下?(上)

本报记者 信志锋 赵 栋


    大广高速在衡水北部只有一个出口,位于安平县与饶阳县之间,名叫饶阳收费站。此站距离安平县城12公里,距离饶阳县城2公里。


  出收费站左转,便进入“中国丝网之都”安平县。道路两旁各种丝网广告招牌鳞次栉比,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句—“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而右转,则进入被称为“京津菜篮子”的饶阳县,这里日供京津果蔬1900吨。


  收费站的命名和10公里的差距,让衡水城市发展上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历史沉淀一目了然。所以,有人不是很理解安平县打出来的那句广告词—农业土地上,为何开出了“丝网之花”并且还可以囊括“世界”“中国”这样的词语!


  其实,在安平人看来,这只是一个很基本的描述:安平县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丝网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同时也是国家金属和化纤丝网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被河北省确定为衡水市的特色主导产业。这里拥有大大小小的丝网企业13000多家,产品涵盖6大系列、400多个品种、6000多种规格,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其编织类丝网产销量、出口量均占全国80%以上;丝网产业产值实现1006亿元,是衡水唯一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也是第一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当然,农业和工业并不是“你有我无、此消彼长”的一对矛盾,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一些“经济史”专著,更把二者定位在“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之上。


  理论依据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发展的“暗线”。但安平丝网产业成功的“明线”,则是安平人几十年为之拼搏和奋斗的沉淀。


  一“明”一“暗”,经纬交织,便成了安平人手中、脑中、心中的那张“网”。


   工作人员调试设备。


  从“第一”到“第一”


  安平,古称博陵。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因“官民安居乐业且地势平坦”得名。


  530多年前,手工业的“幼苗”开始在这座古城扎根成长。


  安平丝网,源于明,兴于清。丝网的材料,有绢丝、人发和马尾。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朝弘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488年。当时的安平县的唐贝村,已经大规模从事绢罗生产。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各庄、护驾林村已有鬃毛加工户,合计近七十家。根据《深州风土记》所载,清光绪年间,安平绢罗不仅规模大,在天津、内蒙古、东北等地均设有商庄,并且出口国外,有与“五洲商旅交游”“外国颇喜用之”的记载。


  放下锄头的农民,担起马尾罗走四方。在那一声声“张马尾罗咧”的叫卖声中,一代又一代安平人,就这样勤劳、坚韧地生活着,也把最原始的丝网加工产品以最基本的形式销售到四面八方。


  可以说,安平丝网产业在萌动之初,虽然“稚嫩”,但也走在了发展前列。


  生产原料也好,手工技艺也罢,并非安平独有。那是怎样的机缘,让这方水土成为丝网制造的中心?


  1918年,37岁的安平县香管村人徐老山,在天津开馆行医。他发现,筛药粉时,安平传统技法制作的绢罗、马尾罗孔径太大,不能“吃重”,且容易“并线”,筛后的药粉太粗、不匀,无法制成令人满意的丸散膏丹。于是,他怀揣着铜丝回到家乡,尝试用铜丝编织新罗,提高制药良品率。


  或许他从未想到,这个一时兴起的念头和行动,成为改变中国丝网产业历史的辉煌一笔。


  但即便对“丝网之乡”安平来说,用织布机织铜丝,也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鸿沟”。失败、改进、再试……一个多月后,徐老山终于成功织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片金属丝网。


  1918年底,徐老山在安平县香管村建立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丝网企业——裕隆铅铜丝罗底制造厂。徐老山为此被奉为中国金属丝网的创始人。后来,他建立起完整的管理体系,注册“寿星”商标,经营红火。


  安平丝网的“第一”,由此而来。


  也从此时起,“善于创新、敢为人先、渊图远算”,成为安平丝网人的精神标签。


  1928年,安平县内先后开设了民生号、永安号、天生号、益生号等铜罗厂。


  业内人有句话,“有粒必有筛,有液必有网”,这意味着所有工农业领域都离不开丝网。虽然当时信息传播和物流运输水平相对落后,但丝网的技术革命和产业聚集产生的辐射效应,很快以体现出来:沿用数百年的片状罗底升级到卷网时代,金属丝网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军事火药筛分、开矿淘金过滤等行业,逐渐与安平丝网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时间,安平县的金属丝网销往全国各地,更有晋商赶着马、背着筐前来采购,再将卷网出口海外。


  日本侵华期间,铜罗厂均遭到破坏,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大力支持、引导鼓励下,铜铁罗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并于上世纪50年代,先后建起了安平县国营拔丝厂和城关、油子、何庄、角邱四个集体所有制罗厂。


  这一时期,是安平县金属丝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安平县。“跟着市场走,市场说了算”,成为安平人的共识:要能在行业里站住脚,必须有自己的东西!


  在那个生产原料科技含量基本相当的年代,制造装备的技术水平就注定了产品质量和应用场景的维度。因此,又一场装备技术革命,在60多年的产业沉淀中等待爆发。


 安平县丝网展馆一角。


  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安平县各企业的丝网编织,使用的仍是“黄道婆”发明的织布机,人称为“木机子”时代。回想那个时代,河北骄阳焊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中计记忆犹新。“当时安平从石家庄买来一台棉纺厂淘汰下来的1511型棉纺织机,拉回来之后改造成金属丝网织机。咱都没见过效率是如此之高。”那是20多岁的张中计,见识到机械化生产的高效,他认为这是必然趋势。


  丝网之乡,加工设备的用量很大。当时安平丝网企业主要从黄骅购买丝网加工机械,购买一台电焊网机配套的控制电柜就要16000元,企业成本高得出奇。找准方向,张中计和弟弟张中盼开始钻研控制电柜生产技术。靠着一股钻劲,最终,两人研制成功,把控制电柜的造价降低了一半。多年后,已经有了丝网加工设备制造企业的张中计始终感叹:“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政府的支持下,安平县从日本引进了“130型无梭箭带织机”,安平丝网编织技术实现了与世界水平的同步。后来,石家庄一家企业经过消化吸收改进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梭箭带织机”。嗅觉灵敏的安平人,马上嗅到了商机,一家人或几家人凑上几万元钱,提着钱袋子,排着队,大批量购买这种先进的丝网织机。至此,安平丝网生产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平县的各类丝网厂大批量出现,“遍地开花”,这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量基础。


  本地企业的快速生长,带动了丝网产业搭建起细化分工、配套融合的体系架构,安平县丝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市场的扩大、政策的扶持,实现了“大河涨水小河满”,让产业发展和本地人增收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


  1987年,安平丝网被国家科委作为重点扶持产业,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1989年,全国首届丝网产品订货会在安平召开,进一步奠定了安平县在丝网产业中的地位。


  1990年9月,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将安平列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为安平丝网业的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1年9月,成立安平县,也是原衡水地区历史上第一家三资企业——安菲丝网有限公司。


  1996年5月,河北省第一家在国家计委立项的市场建设项目——投资2亿元的“丝网大世界”开工建设,于1998年开始投入运营。


  1999年9月8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授予安平县“中国丝网之乡”荣誉称号。


  2002年10月22日,安平县被命名为“中国丝网产业基地”。


  2004年9月,安平县被命名为“中国丝网产销基地”。


  2022年,安平丝网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之一。


  2023年,安平县丝网产业产值达到1006亿元。


  ……


  从2001年至今,中国·安平国际丝网博览会已连续举办23届,安平县建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导科技创新企业入园,发展现代智慧物流,还建起了国际会展中心。


  当然,千亿产值和那两个“80%”,更成为安平人的骄傲。


  从1918年的“第一”,到如今的“第一”,是一部金属丝网产业发展的通史,读懂了它,就读懂了安平这座城。从那个“第一”到这个“第一”,又是一部安平县的断代史,读懂了它,就读懂了安平这些人。


生产车间内景。


  每一张丝网上,都缚着安平人的“精神标签”


  有人说:读懂一个人,如读一本书,如品一杯酒。


  在安平,读懂一个人,便读懂了一张网。


  闫向阳在安平县和全国的丝网界,是个传奇式的人物:曾身揣76元钱闯京城,后来创办起河北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


  “人家都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还要想方设法翻过去,这是骨子里带的。”闫向阳爽朗地说。


  1965年,闫向阳出生在安平县南侯疃村,爷爷是抗战烈士,父亲是老师。红色血脉与书香熏陶,将“敢为人先”的信念融入他的血脉。


  上世纪80年代初,18岁的闫向阳瞄准了丝网销售。得知儿子想做丝网生意,母亲拿出家中仅有的76元钱,支持他出去闯闯。在北京住着3元钱一晚的地下室旅馆,把住宿登记处电话簿上的建筑公司、化工厂人员当客户。即使被无数次拒绝,他仍不放弃,最终拿到70卷窗纱的生产购销合同,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


  “第一单生意利润有1400多元,那时候在农村一个家庭的年收入也就几百元钱。”


  ……


  凭着一股闯劲、韧劲,闫向阳1984年创办南侯疃织网厂,1988年成立安平县震动筛布厂,一直到1998年创办河北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


  一名企业家的气质,就注定了一个企业的性格。这种价值观的传承,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导向。


  1998年,河北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组建了外贸团队,成为县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到了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中高端市场。


  这个在当时被很多人“不能理解、不敢尝试”的决定,为后来安平县的电子商务发展和海外市场开拓,奠定了基础—安平县建成了丝网产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交易平台和世界丝网总部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基地,改造建设了中国搜丝网、旺达物流网两大电子商务平台,精心打造“网上丝网商贸城”,产品出口近190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6月17日,5个货柜、价值约15万美元的金属围栏从安平县装上卡车,到达天津港后转海运发往波兰。发货企业安平县晟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张丹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是通过跨境电商方式出口,已经有十几年历史,客户主要在欧美,年出口额千万美元以上。“今年以来,安平当地做跨境电商出口的丝网企业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这得益于之前的积累。”


  其实早在2015年,安平县便瞄准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的新兴市场,建设了“河北安平经济开发区驻南非代表处”和“中国安平丝网展销中心”。安平丝网已成为进军非洲新兴市场的第一梯队,成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展先导产业的先行军。安平丝网产业在国内外设有销售门店13000余家、贸易公司近4000家,在外经商人员4万多人。其中,安平丝网工业园在泰国投资建立的洛加纳中国河北丝网工业园是河北省鼓励大型企业到境外建设的5个园区之一。在国外设立“海外仓”达24个,“桥头堡”式直销点达130家,外贸出口额连续三年实现大幅增长。


  不仅要走出去,还要扎下根。但如何让海外与国内形成同频,又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解决?企业‘上云’!”闫向阳说,“善于接受新事物,咱得敢于尝试。”


  9月15日,在河北英凯模金属网有限公司驻迪拜办事处,一位客户前来询价80目不锈钢网的价格。工作人员闫荣宇马上进入云办公系统,向本部发出请求。国内公司的报价员王迪实时接收到询价信息后,马上从系统内调取材料、加工费用,并确认质量标准、包装要求、运输方式等,通过系统核算各项费用,最终形成报价单反馈给远在迪拜的客户,这整个过程只用了5分钟。


  “在没有‘上云’的时候,只能用电话或者邮件沟通,还得需要专门人员到逐个部门进行核算,时间最快也要半小时以上。”公司副总经理王印升说,“2016年,公司实现了企业上云,打通全业务流程采购生产物流核算。提高办公效率近6倍,大幅度抓住了订单机会。同时,我们在对企业进行MES系统改造。完成后,客户可以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实时监测自己在产产品和在库产品的信息。公司的热处理设备、织网机、喷涂机、氢能镍网深加工设备都是由自己的科研团队原创设计的。这些设备已经占到全厂设备价值的50%,公司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自主率达到100%。”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编织精品,引领未来。40年来我们不断在做一件事—创新!”闫向阳对此颇为自豪。


工作人员对丝网产品进行质检。


  21世纪初,占据行业80%市场份额的“环氧树脂网”进入了闫向阳的视野。该产品为工程机械行业所用,其研发技术一直被美国垄断。2006年,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组建了由24名行业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并建成了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环氧网生产线,历时近3年,研发出核心产品环氧树脂网,并于2009年实现量产,弥补了国内高端环氧网的空白。


  此后,英凯模公司每年投入销售收入的4%至6%专项用于研发,先后填补了高端反向密纹网和安全气囊用金属过滤网产品的国内空白。目前,公司已有99项国家专利,形成六大产品线,产品涵盖环保新能源、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眼下,英凯模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牵头修订了《工业用金属网技术要求和检验》和《金属丝编织密纹网》两项国家标准,并首次提出制定环氧树脂网行业标准。


  “我们还无偿向同行分享核心技术和专利成果。”在别人看来的秘密,却被闫向阳拱手送给了别人。“我们要协同创新、抱团发展,才能把市场做大。咱安平人就是这样,看得长远!”


  为什么这样做?


  闫向阳自己也在反思。但他还是归结于自己的“安平血脉”。底蕴深厚的大学并不是因为大楼而成名,实则因有教育大家的支撑。企业、市场也是如此,需要人的支撑方达长远。“道理都是相通的。我愿意让全部的安平人都好!”


  多年来,英凯模公司有“三个原则”:不减员,不降薪,按时发工资。“企业发展壮大靠职工,职工就是企业最大的靠山。”闫向阳称,根据企业盈利的实际情况,每年给职工上调工资。让职工放心工作,家属安心生活,这是企业的基本。


 安平县丝网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在安平,像闫向阳一样敢为人先、渊图远算的企业家还有很多。可以说,闫向阳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特质,便是安平县丝网企业家的缩影,他们不断创造着安平丝网产业的顶峰——1.3万余家丝网生产企业、21万丝网从业人员,如今,丝网产业对安平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七成。


  拼搏创业、铸就格局、主动担当……读透了他,就读透了这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选择了为经济社会进步提供正能量的安平丝网企业家们。


  传统经济学中并没有企业家的位置,但在业界层面,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如今,企业家在产业发展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更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主要推动者。


  也正是有了万千个这样大大小小的企业领头人,才让安平县的丝网产业有了如此的底气。


  因为,在安平,每一张丝网上,都缚着安平人的“精神标签”。


 中国安平国际会展中心。  

本版图片由安平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