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路伯达与同学共读一书之事,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路伯达字仲显,冀州东南庄人。元好问在其《中州集·路冀州仲显》中曾提到:仲显,字伯达,冀州人。家世寒微,其母有贤行,教伯达读书。国初赋学家有类书名《节事》者,新出价数十金,大家儿有得之者,辄私藏之。母为伯达买此书,撙衣节食,累年而后致。诫伯达言:“此书当置学舍中,必使同业者得观……”


路伯达自幼家世贫寒,母亲明晓事理,亲自教他读书,常用仁人志士事迹教育他。伯达小时候,社会上崇尚赋学,有一本关于赋学的书,“价数十金”。富有子弟买了此书,均藏着自己读。伯达要求母亲为其买书,其母便“累年节衣缩食”买了此书。伯达不满富人的自私,懂得独自学习不会很快有大的长进,便把书拿到学舍里,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在母亲的良好教育和伯达的努力学习下,伯达锻炼得性格沉稳忠厚,有远见,博学多闻,能诗善文。并于金正隆五年(1160年)考中进士。初为诸城县(今属山东省)主簿。因政绩突出,很快提升。据《金史》记载,路伯达累官至刑部侍郎、太常卿、拜安国军节度使,后改为安武军节度使,也就是冀州军政长官,所以“乡人荣之”。


路伯达自幼善读书,同样影响了其子路铎。路铎官至景州刺史,后为孟州防御使。为文尚奇,诗则温润精致,自成一家,著有《虚舟居士集》。


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元好问自幼随父在冀州生活,对冀州有着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受老师路铎的教育和影响,他发奋学习,追求进步,注重关心国家大事,终于成长为一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元好问在《中州集》卷四选存老师路铎的诗词26首。元好问不但保存先生诗歌,也没有忘记自己少年从学的冀州。


偷听书的明代“兵部”、文学家石九奏


石九奏,字伯成,今冀州堤北桥村人。石九奏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及第,官至兵备副使进右参政,文学家。


“冀城霸气未全收,漳水潆洄抱远楼。地隐青莲晴欲见,天空白雪冷还浮。千家桑柘馀前代,万古风流是此州。刺史开言问饯客,可知佳句便题留。”这首气势磅礴、脍炙人口的《古佛阁》,歌颂了冀州在历史上的不凡地位。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时人称“石兵部”的石九奏。


在北京国子监博物馆进士题名碑上刻有“石九奏,直隶冀州”。据查证,石九奏并非“兵部”,而是“兵备”。清代曹溶所著《明人小传》中记载:“石九奏,冀州人,万历壬辰进士,出知莱州府,以优归补兖州,升开原兵备副使,进右参政。”石九奏的最高官职是辽东边塞重地开原兵备副使,正三品,曾平定女真族叛乱。后人误传为“石兵部”,并留下许多传说。


幼时的石九奏,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天性好学的他,便每天晚上到学校的窗外,偷听私塾先生讲课,而每天晚上回家时,前面总有一对红灯笼为他照明。一来二去,私塾先生为石九奏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免费收他入学。


那时,石九奏学习时间之外,经常到西堤北村的龙泉寺里和住持静修和尚下棋,静修也甚是喜爱这个小孩。静修说:“你聪明伶俐、仪表堂堂,长大了准能干大事。但是有一条你要记住,要光干积德行善的好事,不干损人缺德的坏事。”


后来,晚上放学回家,引领石九奏的红灯笼只剩下一个了,静修说:“你印堂发暗,气色不对,一定干了坏事。”石九奏说:“我从不干坏事。”静修说:“你自己再好好想想。”


原来,石九奏学习用功、成绩好,村里人经常让他帮着干写写算算的活儿。他想了好久,才想起替别人写过一份休书。


静修说:“这是最大的坏事。”他找到那家,说休书上有个地方不对,便拿过休书当场撕掉了。从此又有两个红灯笼为他照明了。


长大后的石九奏没有辜负老师和静修和尚的殷切教悔,经科举考试及第,并成为一员骁勇的武将。他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屡建奇功,最终官至兵备副使,正三品。当老师去世时,石九奏派人送来一副十分珍贵的檀沉木棺材。


为表彰石九奏的功勋,皇帝亲赐上马石、下马石及下马碑。传说下马石与上马石距离3里地,石九奏每次回家,为尊重乡亲们,距村3里,就开始步行,从不骑马进村。后来,石九奏上了年纪,乡亲们生怕石九奏不便行走,把御赐上马石摆在他家胡同口,把下马石摆在村东口。现在,堤北桥村还存有皇帝赐给石九奏的“上马石”和“下马石”。下马碑青石所造,碑上书有“敕令”两个大字,碑阴刻有石九奏的名字。


石九奏武能定国安邦,文能流传百世。其诗作以《石伯成诗集》被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四卷。除《古佛阁》外,石九奏一生还写了许多歌颂家乡的诗,其中《信都乐歌十首》《小园新筑六首》均堪称佳作。他的《紫薇山》更是脍炙人口:“紫薇山下客,系马夕阳斜。半醉寻归路,花深不认家。”一位旅人返乡情景交融的画面跃然纸上。


430年后,当我们讲述石九奏的故事的时候,他幼年偷听私塾先生讲课时,那双如饥似渴的眼神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冀州历代名人的读书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既浅显又很能说明问题的道理:只有刻苦读书,爱好读书,才能学有所成,进而丰富我们的生活,照亮我们的人生!


作者:李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