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展希冀 向“强”而行赋新篇
——衡水日报社全媒体采风团走进冀州区
点击观看短视频 徐鹏路 摄
盛夏时节,衡水湖畔,惠风和畅;大美冀州,繁花似锦。
7月16日下午,细雨初歇。衡水日报社全媒体采风团在报社党委书记、社长王义朋,总编辑邵文化带领下走进冀州区,感悟千年文脉、“打卡”数字化农业车间、聚焦康养产业发展、探秘“智慧冀州”平台……采风团用镜头和笔触记录下冀州区在康养产业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农业向“强”发展、社会治理综合服务等方面的生动实践和亮点特色,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古城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立足优势促发展
迈向康复辅具“智”造新阶段
立足优势,以“特”制胜。
医疗器械产业是冀州区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作为我国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县级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生产和销售基地,冀州区的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的发展脉络是怎样的?规模有多大?带着疑问,采风团首站走进冀州区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发展中心。
衡水日报社采风团在冀州区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发展中心听讲解员讲解微压大气舱的使用功效。 陈康 摄
产业发展中心内宽敞明亮,分区明确。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通过图文等形式,了解冀州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前世今生。
信念不渝、步履不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冀州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深耕笃行,产业基础从一家一户到协同发展,产品种类从单一到千余款,发展层次从模仿加工到自主创新……大家边走边听,进一步了解到冀州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产业的辉煌历程。
当高科技与医疗器械、康复辅具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产业发展中心内,既有护理床、轮椅等传统产品,还有智能定位拐杖、微压大气舱、适老化改造监护可视化系统等高端智能产品。采风团一行不时被眼前充满“智慧”的展品吸引,大家边听边看,感受高科技带给医疗健康的魅力。
近年来,冀州区大力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第二批国家综合创新试点建设,立足自身禀赋,促升级、强链条、转动能,以基础再造、科技强链、优化服务等举措,着力提升新质生产力,助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向“新”而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冀州拥有生产企业293家、经营企业28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占河北省15%,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康复辅具产业逐步迈向高端智造新阶段。
传承千年焕新生
擦亮魅力冀州文旅新名片
千家桑柘馀前代,万古风流是此州。
步入冀州古城遗址,仿佛穿梭千年,一幅“禹贡九州图”将采风团带回到九州初分的天下格局。“大禹治水始于冀。史载尧、舜、禹的都城都在冀州境内,且古冀州为古代兵家必争的畿辅重地,因此九州以冀州为首。”讲解员介绍,这座始建于汉高祖六年的古城,经过2000多年历史更迭,虽满身斑驳却伫立。那绵延4500米的城墙遗址、蜿蜒2000 余米的护城河,向人们讲述着这座“活着的城”历经的岁月与变迁。
衡水日报社采风团在冀州古城遗址参观。 陈康 摄
冀州古城遗址附近湿地,再现鸬鹚捕鱼场景。陈康摄
漫步冀州古城遗址观光栈道,云烟袅袅,栈桥边,芦苇荡,水鸟翩跹,景色秀美,仿佛跨越了时空。“这里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大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
赏古城遗迹,采风团一行从沧桑岁月中探寻先民的智慧,挖掘历史价值;赴千年之约,城墙遗址旁,游客手持“通关文牒”,武可“演武夺魁”,文可“弘文登科”;享亲鸟之悦,沿护城河缓行,苍鹭翩跹,鸬鹚捕鱼的画面跃然眼前。
5000多年文明史、2200年的建制史,深深地烙印在冀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凝练了这座古城的文化之魂。采风团走进冀州博览馆,一面浮雕墙映入眼帘,蜿蜒的长河流淌到面前,串联起大禹、冀鼎、冯太后、信都书院等富有冀州特色的“文化符号”……沿着历史足迹游览,一个自古而今文盛武昌的冀州让人意犹未尽。
衡水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在冀州博物馆采访、拍摄。陈康 摄
近年来,冀州区紧紧围绕“文化强区”战略,深挖“滨湖近水、历史文化”两大资源,组织专门力量从历史人物、民间风俗、传统技艺、文物古迹等方面进行全面挖掘研究,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加快推进冀州古城墙遗址公园、冀州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大幅提升全区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打造魅力湖城文旅“新坐标”。
特色农业再上“新”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草木葱茏绿意浓,田野广袤寄希望。
盛夏时节,冀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内,果蔬飘香。一座座新型拱棚内,电子屏滚动播报温度、湿度、光照等实况。一个个彩椒圆润饱满、长势喜人。工人们穿梭其间,采摘、装运,井然有序。
冀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俯瞰。(无人机照片) 陈康 摄
“相较于传统大棚,新型温室大棚更长、更宽、更高。我们在多个环节都用上了‘高科技’。”工作人员告诉采风团,目前,园区共有五种棚型,其中寿光第九代日光温室最为先进。
发展智慧农业是大势所趋。冀州区深入实施“农业强区”战略,勇立数农融合潮头,以数字化赋能、智能化管理,抓好智慧农业生产,在“新质生产力”上持续发力,全力打造以“高质量”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发展“试验田”。冀州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占地面积480亩,建设各类大棚40座,以种植番茄、太空椒、彩椒等为主,园区推广“寿光模式”,采用“龙头企业+专业运营+金融+农户”的管理模式。
如何将冀州的智慧农业与文旅牵手?大家在科普研学区内看到,数字化农业车间近年来不断迭代升级,农业无人机、植物工厂、智慧农业设备技术已在农业种植中逐步推广应用,温室运输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果蔬采摘机器人的出现也将在更多领域替代更多人工。
近年来,冀州现代农业示范园在发展过程中,全面推行“基层党建+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金融保险”五位一体联农带农经营模式,实现龙头企业、村集体、群众共同富裕。目前,全区已辐射带动30个村庄群众从事果蔬种植,累计建成高标准蔬菜大棚200余座,全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年产果蔬约12万吨,果蔬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
数字赋能解民忧
再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如何实现数字化赋能,让民生“解忧”更加智能、更有温度?去年以来,冀州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新模式,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通过推动小网格“牵手”大数据,搭建了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赋能社会综合治理,如今,冀州实现了全区人、房、地、事、情等信息资源与平台的融合联动,将百姓“烦心事”化解为“顺心事”。
冀州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内景。陈康 摄
采风团最后一站,走进了冀州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内,一面宽大的电子屏上让人惊叹,“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分区域展示模块建设、数据整合、工作定位等内容。”中心负责人毕丽丽介绍,“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下设组建群众诉求处置中心、民生保障服务中心和‘冀时语’法律服务中心三个分中心,按照‘统一受理、统一交办、网格治理、多元调解、闭环管理、数字赋能’的工作思路,实现‘一站式’受理诉求、‘一平台’化解兜底。”
在中心屏幕前,值班人员分守各自电脑,正在忙碌着接收信息,并根据群众诉求分派到不同的网格员,由网格员按照事件类型分时限督促解决。“小区路灯不亮、与邻里发生纠纷、社区停车难……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儿,却是联系群众的大民生。”一名现场值班人员介绍,“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快捷有效的办结、清晰明辨的流程让采风团人员为之感叹。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冀州区全域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真正让社区治理搭上“智能”的快车,让民生问题更快捷。毕丽丽介绍:“截至目前,平台接收各类诉求15000多件,解决14000多件。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平台都进行了分析研判、分类汇总,确定办结时限,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冀州区相关领导表示,近年来,冀州区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农业富区、商贸活区、文化兴区、生态立区”五大战略,紧紧围绕医疗器械和康复辅具、复合材料、精密铸造、现代农业、新型文旅等产业,抓投资、上项目,经济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工作蓬勃发展,希望衡水日报社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冀州,为提升冀州知名度和美誉度助力添彩。
一路步履不停,一路探究思考。采风团一行对冀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取得的新成效赞不绝口,表示《衡水日报》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上持续发力,在内容与形式上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大大增强了群众认同度、信任度、喜爱度,为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优势,全媒体记者要深入一线,下沉基层,讲好衡水故事,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统筹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高质量完成重大主题、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宣传,让党的声音直抵人心、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凝聚人心。
见习记者 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