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百姓的期盼。
去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方案(2023—2025年)》,要求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全过程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果。
步入2024年年中,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进入实施关键期。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一条有方向、有温度、有保障、有实效的“就医路”通向百姓心间。市四院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舒适化、智慧化、数字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方面,市四院积极完善多学科诊疗制度,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截至目前,已设立8个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这让疑难复杂病患真正享受到了“患者少跑腿、信息多跑路”“患者不动医生动”的多学科、高水平诊疗服务。
MDT(多学科联合诊疗)是目前国际医学领域积极倡导的重要医学新模式。MDT指由多个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某一疑难疾病病例进行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最佳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市四院,患者通过MDT一次就诊过程中,由各学科主任牵头组成资深专家团共同接诊,“一站式”解决患者因疾病复杂而奔波于各专业门诊的烦恼,大大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患者:挂了1次号 4位专家接诊
7月9日,在更年期综合征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门诊,来自妇科、乳腺外科、心理科、营养科等专业的专家济济一堂。
吴女士正在叙述着她的病情:“医生,我每到夜里就难以入睡,总感觉疲劳乏力;胃口也不好,还长期便秘……”
而随着聊天的深入,吴女士的其他问题也浮现出来。她不仅存在身体的不适,而且有工作能力下降、孩子叛逆、家中亲人患病、家庭生活不幸福等问题。
更年期综合征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牵头人张汝倩说:“吴女士有更年期问题,还存在其他压力。这些因素的叠加,加重了更年期症状,成了让她崩溃的恶性循环。此时,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经过一系列检查评估,吴女士查出有乳腺结节,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
乳腺外科、心理科专家团队的及时介入,让整个诊疗流程更加顺畅。乳腺外科医生的解释与肯定,让吴女士打消了对绝经激素补充治疗的顾虑;心理科医生也有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并开具了相关药物。
张汝倩在开具更年期药物的同时,也为吴女士提供了营养和运动处方,并叮嘱其按规定时间复诊。
至此,吴女士下一步治疗方向也明晰起来。
这是市四院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日常开展诊疗的一个缩影。目前,类似的联合诊疗已经开展多次,有众多疑难病症患者接受了量身定制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联合:提高治疗效能 遵循医学科技发展规律
为什么多学科联合诊疗受到患者的青睐?
市四院门诊部主任张宁介绍,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专业分类越来越精细,诊断和治疗手段逐渐多样化,疾病的诊疗呈现精准化、专业化。但专业的细化也会造成病人就诊不便,特别是遇到复杂病情时,病人需反复挂号、辗转求医。
“就拿眩晕患者来说,这类病症的群体很庞大。其病因多达100余种,涉及多个学科,单一科室诊疗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病因和给出全部治疗方案。耳鼻喉头颈外科、脊柱骨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组成眩晕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后,患者就诊前只需挂一个MDT的号,便有多名专家共同为其看诊,既可以获得更精准、更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又避免了患者反复转科、重复检查的困扰,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和精力。”
记者同样在骨质疏松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看到,40多分钟时间,各学科专家围绕各科收治的骨质疏松病人病历,听取病情汇报,认真研究、分析影像资料,从各自专业角度为疑难病例提出合理的诊断意见。
医院:整合资源优化流程 提供更高质量门诊服务
在市四院,多学科联合诊疗实现了患者与医生“双赢”。
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由肿瘤科、胸外科、影像、普外、中医科等科室组成;失眠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由心理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妇科内分泌科等组成;减重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由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营养科等组成;肺小结节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由胸外科、呼吸内科、结核病门诊、神经外科等组成……所有出诊专家均是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并且具有一定经验、决断和执行能力的学科骨干医生。
多学科联合诊疗优势十分显著。一方面,整合市四院全院相关科室专家力量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保障了治疗效果,也免除了多处求医、四处打听、偏听偏信的苦恼。另一方面,专家们聚在一起,对每一位疑、难、重病例实施多学科的联合会诊,共同讨论治疗方案,分析每一个治疗手段的利弊,最终达成最佳治疗方案的共识,亦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提高。
以患者为中心,去除科室之间的壁垒;一站式解决门诊疑难病患者就医难问题,尽最大能力为患者服务、改善生活质量……今后,市四院将继续扩大多学科联合诊疗的病种和范围,在服务患者就医路上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