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日报》科技版刊发《这些创新秘诀,助力向“新”而行》的深度报道,深圳嘉立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立创”)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文章以“吉林一号”卫星、中科院光热发电项目、嘉立创支撑全球数百万硬件工程师端到端完成创新研发,助力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成果。


作为硬件创新生态中的一环,嘉立创并非第一次受到权威媒体聚焦。事实上,从早期工程师社区的口碑发酵,到如今日均处理超2万份订单的产业规模,嘉立创已逐步成长为国内外数百万工程师信赖的“电子印刷术”服务平台。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硬件研发的效率和成本控制成为决定创新速度的关键因素。而在一件电子设备诞生之前,电路板打样几乎是每一个创意从“想法”到“实现”的必经之路。


“我们从内到外调整假肢手几乎是每天的常规工作,但这也意味着从电路设计打样、焊接调试到装配整合,整个周期必须24小时内才能满足测试需求。”东南大学机器人实验室助理教授胡旭晖如是说。而支撑这种高速试错和快速迭代模式顺利运转的关键,正是嘉立创提供的一站式电路板服务平台。


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拼板算法”与高度自动化的柔性工厂体系,嘉立创打通了从工程师在线下单到工厂智能制造、再到物流配送的全流程通道,实现了打样成本从数千元降至几十元、交付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最快12小时的突破。据公开数据显示,嘉立创目前服务用户超620万,涵盖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正逐步成长为中国制造从"硬件制造"向"硬件创新"转型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开源硬件”概念兴起,嘉立创也于2019年推出开源平台,为全球开发者、工程师、爱好者和企业构建起协作共创、知识共享的生态系统。在支持青年创新方面,嘉立创自2021年起,面向以高校学生为主的工程师群体,每月提供两次PCB免费打样服务,仅去年就完成了超百万笔免费订单。这一举措在降低试错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进一步巩固了嘉立创在工程师群体中的品牌影响力。


《人民日报》的关注,让这家“工程师背后的公司”走入更多人的视野。当前,嘉立创正处于IPO阶段,其业务模式、技术积累与用户基础无疑构成了较强的资本市场预期。随着资本市场对“专精特新”企业关注度的持续升温,嘉立创此类具有硬科技属性和生态构建能力的企业,正成为产业链价值重塑的重要参与者。


嘉立创的成长路径表明:当产业链基础设施与工程师创造力相结合,科技创新便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走向每一位有想法、敢尝试的创客手中。未来,随着其上市步伐的推进,这家硬件创新“加速器”能否在更大的舞台上释放动能,正受到行业与资本的共同关注。


来源:日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