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水饺皇后》宣布定档4月30日,这部由马丽主演、改编自湾仔码头水饺创始人臧健和真实人生的作品,以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为切口,揭开了一段跨越半世纪的逆袭故事。电影中,马丽素颜出镜,双手因反复包饺子冻出皴裂伤口。为贴近角色,她在零下5度的片场苦练技艺,创下日包3000个饺子的纪录。这一数字,恰是臧健和早年创业的真实写照,在香港的湾仔码头她用双手日复一日揉捏着面团的筋道,调配着馅料的鲜香,将生活的不易揉进面皮,熬成一锅沸腾的希望,也包出了湾仔码头的独特味道。


01臧健和:用一根擀面杖搅动时代浪潮


1977年,异乡破局


1977年,臧健和来到香港。初来乍到,她白天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工伤后,她被辞退。朋友随口一句“你包的饺子这么好吃,为什么不摆摊?”点燃了她的人生转机。自此,臧健和带着两个女儿支起一辆自制木板车。晨光未亮时,她已揉面调馅,一张张饺子皮在她的指尖翻折,逐渐变成一个个圆润的月牙。女儿们轮流守着木车,稚嫩的童声吆喝着“新鲜水饺”,路过的码头工人、赶早班的职员、买菜的主妇,因这碗热汤饺停住脚步。


从码头到世界:一碗水饺的逆袭


初在湾仔码头摆摊时,臧健和因普通话口音遭食客质疑,当第一位食客咬下饺子后,脱口而出的“饺子心好”,瞬间让她信心倍增。为改良广东客反馈的“饺子皮厚”,她闭关三天试吃各地纸皮饺子,不断调整配方,最终研制出了“薄而不破”的饺子皮秘方,用满满的诚意征服了食客们的味蕾。


随着生意日益兴隆,有人提醒臧健和该给水饺取个响亮的名字。她抬头望向川流不息的湾仔码头,这里承载着她的梦想与汗水,也在这里收获了大家的信任与喜爱。浓浓的感恩之情涌上心头,她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就叫‘湾仔码头’吧!”于是,湾仔码头这个品牌就此诞生。


02湾仔码头47年:品质是永不妥协的底气


湾仔码头水饺从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直至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与餐桌,征服了广大民众的味蕾,品质始终是湾仔码头永不妥协的底气。


臧健和对水饺原料十分“挑刺”。以湾仔码头经典产品“绿甘蓝猪肉水饺”为例,为寻最嫩菜心,臧健和跑遍香港、青岛、上海农场,亲手剥开卷心菜,来选定甜脆多汁的绿甘蓝品种。甚至为了选出适合的绿甘蓝,要亲自种植。在肉馅上,她对猪肉部位、肥瘦比例近乎苛刻,老技术员调侃“做饺子还是工艺品”。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挑剔,让湾仔码头的水饺鲜美可口。



臧健和常说:“品质是企业的命。”在持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湾仔码头始终坚守扎实、新鲜的用料,严苛的标准,在速食时代逆流而上,成为广大家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家的味道”。电影中忙碌的马丽,与臧健和在码头晨雾中揉面的身影重合了。她们都在用双手诠释真正的美味,不在聚光灯下,而在人间烟火深处,在每一颗饱含心意的饺子里。


来源:今日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