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传说千古流芳


历史上,关于“药王”邳彤的传说很多,但仅限于民间。


传说一:自摘“药王”匾额。邳彤医术精湛,经常给人看病,疗效颇佳,被称为“神医”。一年,他给一同僚治好“对口”疮后,同僚为他挂上了“药王邳彤”的匾额,一时,名声大振。但有一事让他烦恼:姑妈额头上生了时常作疼的小疙瘩,而他却久治不愈。不想十几天后,姑妈的病被一个采药人治好,邳彤自感称“药王”有愧,就摘掉门上的“药王”大匾,从此,经常扮作串乡医生走村串户,采方治病,终成一名副其实的“药王”。


传说二:邳彤命名“王不留行”。北方有歌谣说:“穿山甲,王不留,大闺女喝了顺怀流”,夸张地说出了穿山甲和王不留行(也叫王不留)两味中药的通乳作用。传说“王不留行”这种药是邳彤发现并命名的,有很好的舒筋活血、通乳止痛的作用。邳彤起这么个名字,源于他想起当年王莽、王郎曾来过这里的事儿。


那时,王郎率兵追杀刘秀,黄昏时来到邳彤的家乡冀州,扬言他们的主子是真正的汉室后裔,刘秀是冒充汉室的孽种,要老百姓给他们送饭送菜,并让村民腾出房子给他们住。这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他们是祸乱天下的奸贼,就不搭他们的茬儿。天黑了,王郎见百姓还不把饭菜送来,不由心中火起,便带人进村催要,走遍全村,家家关门锁户,没有一缕炊烟。王郎气急败坏,扬言要踏平村庄,斩尽杀绝。此时一参军进谏道:“此地青纱帐起,树草丛生,庄稼人藏在暗处,哪里去找。再说就是踏平村庄也解不了兵将的饥饿,不如赶紧离开此地,另作安顿,也好保存实力追杀刘秀。”王郎听了,才下令离开了这个村庄。“王不留行”,就是这个村子不留王莽、王郎食宿,借此让人们记住“得人心得天下”的道理。


传说三:冥冥之中为母医病。邳彤参军前曾离家去南方行医,母亲得了重病,百医无效,遂捎信给邳彤,而南方病人很多,又离不开。母亲病中十分思念邳彤,哥哥邳祝只好带母亲去南方。邳彤见到母亲后,赶紧为母亲诊治,依然不见好转,只好让哥哥带母亲回家。临别时,邳彤流着泪说:“不是儿子不孝,确是儿子不才。我治好过那么多人的病,今天却治不好母亲,因为治这种病的药世间难以寻找,但若天地有情,念我为世治病之医德,或许有缘能碰到。母亲保重,就看命运如何了。”


这天,哥哥邳祝搀着母亲走在路上,母亲口渴难忍,可前不归村,后不归店,哪里去讨口水喝。邳祝将母亲安置在路边,四处找水。走到一片槐树林里,看见一个死人头骨,里面存有雨水,有两条细细的小蛇在水中嬉戏。邳祝轰走小蛇,把水端给母亲:“您就闭上眼睛把这点雨水喝下去吧!”母亲渴极了,也顾不上干净不干净,闭上眼一饮而尽,觉得好受多了。来到又一个村寨,母亲觉得饥饿难捱,小村里又没有饭铺,邳祝只好上门讨饭。可巧有一家生了一对双胞胎,这家的婆婆是个瞎子,公公是个拐子,这样的人家一胎添了两个胖小子,自然十分高兴,一听有人讨饭,赶紧把产妇吃剩下的一碗薏米饭和一个鸡蛋给了邳祝,没想到那鸡蛋还是个双黄蛋。母亲吃了薏米饭和双黄蛋,身上觉得有力气多了,终于回到了家乡。又过了一段时间,母亲的病竟然完全好了。


不久,邳彤托人捎来一封家信,信上写道:“如母亲能喝到二龙戏珠天然水,吃到一胎双子双黄蛋,牛马小姑碾薏米,拐公瞎婆做成的饭,自然病除。这四种药非人力可为,若母亲命大,自然巧成药到,不知母亲一路如何?十分挂念。”邳祝看了信,回想起母亲在路上的遭遇,才知道喝的吃的正是弟弟开的方子,赶紧写信告诉了弟弟。邳彤接到哥哥的信,感叹道:“真是神灵天佑,我邳彤理应顺天行事,普济众生,以报天恩才是。”


传说四:“家家水缸泡贯众”。有一年,安国被瘟疫笼罩,邳彤率领部属巡视,一进疫情村,就听街旁民宅里传出悲凄的哭泣声。他在一家看到院里门板上停着两具尸体,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同两个孩童抚尸大哭。经询问方知,老妇人儿子、儿媳均感染瘟疫丧生。面临铺天盖地的特大瘟疫,邳彤一时想不出良策。


邳彤走了一村又一村,走到哪里,药方开到哪里,药方调整了一次又一次,用药换了一副又一副,但不见效果,为此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这天早晨,他在空荡荡的街道上漫步,思索着灭瘟疫的药物,从东头走到西头,突然感到这段街道非常安静,似乎这里没有发生瘟疫。这是怎么回事呢?抬头看见一户院子内,一位满头白发老汉端着饲草喂牛,这一户人畜平安。邳彤上前招呼道:“老人家,您高寿啊?”老汉说:“不瞒官长,小老儿虚度七十了。”邳彤又问:“家有几口人呀?”老汉说:“祖孙三代,十三口人。”邳彤又道:“家人都干什么营生?”老汉说:“这一片闹瘟疫,我不让他们出门,这不,都在屋里窝着。”邳彤试探着问:“老人家,你们这里似乎没有发生瘟疫?”老汉说:“是呀,我们这半条街,家家平安,户户健壮。”“敢问老人家,你们吃的饭食和东头人家一样吗?”“一个村住着,当然一样。”“那喝的水呢?”“全村一口井,家家喝的都是这个井的水。”邳彤又问:“我能看看您家的饭食吗?”老汉随即从屋里端出一盆饽饽来,邳彤反复看着,却和东街人家的一模一样,既然饮食相同,饮水同源,为什么这里没感染瘟疫呢?邳彤百思不得其解,走到水缸前,低头一看,水缸里似乎泡着什么,便问道:“这水缸里泡的什么?”老汉说:“人们都叫它贯众,是地里长的野菜。”“那你们为什么泡在缸里呢?”“这是老辈子的事了,当年一个老汉坐着独轮车走过这里,正赶上老祖宗发烧,老汉说,泡这种草就能治病,老祖宗的后人就刨了回来,泡在水缸里,喝了缸里水,就好了病,从此流传下来。”


邳彤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原来贯众水抗瘟疫。邳彤急忙回到驿馆,向部下发令,全县总动员,下地挖贯众,用缸泡贯众水喝。这里的人喝了贯众水,果然从瘟疫中走了出来。从此,安国就流传下“家家水缸泡贯众”的习惯。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