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衡水市桃城区郑家河沿镇旧城村的宝云寺院内,一座千年古塔——宝云塔静静地矗立着,犹如一位穿越历史长河的智者,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近日,记者来到宝云寺,了解这座千年古塔的前世今生。



在桃城区文物所所长翟晓娜的引领下,记者进入宝云寺,沿着两侧种有冬青和松柏的青砖小路,来到寺内东侧,宝云塔全貌尽收眼底。这座原名擎天塔的楼阁式砖塔,呈八面棱锥体,共9层,高32.64米,塔基周长28.8米。因古塔在宝云寺院内,后来也沿用了寺的名字叫宝云塔。关于其始建年代,《衡水县志》有隋朝大业二年和唐代建造两种记载,但均无碑志可证。198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张驭寰教授对宝云塔进行了实地考察,鉴定为北宋初期所建。



宝云塔设计精妙,坐北朝南。第一层至第五层为穿心式,券门阶梯相通,可沿外檐盘旋上下;第六层至第九层为空心式,内有固定梯子。第六层的东、南、西、北均有券门,俗称“四天门”,塔顶装有葫芦形塔刹。塔的外沿与内攀相结合,尽显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宝云塔第一层塔身比较高大,第二层以上比例和尺度变小,上下悬殊,据有关专家分析,第二层以上为后建。第二层平座单独设置,已和第一层檐子分开;到第三层以上平座和出檐合二为一,即是下层出檐,又是上层平座,这是宋代建塔的一种方式,在宋代建塔的案例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宝云塔塔体自下而上,每层高度递减,收分递增。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檐下、平座均施斗拱,雕刻精细,一层和二层为双重出檐。古塔结构严谨、重心稳定,经受过多次地震和水灾的考验。塔身轮廓端庄秀美,高大挺拔又不失玲珑之气,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仍屹立不倒。


为保护这一古建筑,明、清及民国时期均对宝云塔进行过维修。新中国成立后,1979年、1987年,宝云塔经历过两次维修。1993年,经衡水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宝云寺其它建筑,1994年完工,同时对宝云塔进行了维修,并于1994年对外正式开放。


1982年7月23日,宝云塔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宝云塔保护修缮工程,并于2013年7月动工,2014年9月全面完成,同年 10月通过省级验收。维修过程中,省古建所专家对该塔进行考察后,给予了极高的技术评价:“此塔是河北唯一采用外沿形式的古塔,在全国也极为少见,是外沿古塔的标志性建筑。”


宝云塔见证了衡水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衡水发展的脉络,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宝云塔是方圆百里仅存的古塔,已成为市区内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必将为衡水的经济发展助力,为建设美丽河北添彩!


摄影 夏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