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花儿从枝头一朵一朵落下的时候,预示着春天的离去。田埂上,布谷鸟开始练声,荠菜高举起顶花的茎,飘摇着衰老的白花连成了片,蒲公英的种子被带向了四面八方;水洼里,蝌蚪们挤成了团,每一个小黑点儿都生出了小脚,争先恐后,上岸成蛙……岂料,就在立夏时节要来的时候,你却走了。


5月3日,惊闻原冀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宫碑体”布衣书法家关永昭与世长辞的消息,蓦然呆立,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关永昭1944年出生在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北漳淮村,自幼随父研习书法,先后学王羲之、颜真卿、刘墉、黄山谷、华士奎、于右任标准草书等书体,青年开始主攻张裕钊体。张裕钊,晚清著名书法家,其书法结体严谨,用笔迥异,内圆外方,神韵天成,康有为称其“集魏碑之大成”“千年来无与比”,因其书写《重修南宫县学碑》(简称“南宫碑”),又被誉为“南宫碑体”。衡水、邢台一带乃至全国有很多人都研习“南宫碑体”。


年轻时,关永昭在北漳淮村生产队副业担任业务员。改革开放后,他进了城,先后在暖气片企业、玻璃钢企业担任业务员、销售经理。尽管他前半生走南闯北,但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杆毛笔,走到哪里写到哪里。2004年,关永昭从冀州某企业退休后,被四川大学老年大学三分校聘为书法专业教师,寓居成都多年,将张裕钊体传播到南方,在当地影响颇大。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关永昭正在成都,他所任职的四川大学老年大学三分校的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是否回冀州老家?他说:“只要学校不停课,我就不走,我要与学员们在一起。”关永昭毅然留了下来,冒着余震继续为学员们授课。彭州市白鹿镇政府通过四川大学的领导找到关永昭,想请他为救援白鹿镇的解放军某部队写一块牌匾“军魂永驻”,并表示给他一笔丰厚的润笔费。他生气地说:“我不能到抗震救灾一线出力,给最可爱的人写几个字再要钱,我还算人吗?”


关永昭所在的四川大学老年大学三分校放假了,他乘坐飞机于6月22日回到冀州家中。当天晚上,彭州市白鹿镇党委书记给关永昭打来长途电话,说是镇政府要送给济南军区“沙家浜”部队一块匾,求他再书写一幅作品。关永昭二话没说,连夜书写了“危难显身手,救灾铸军魂”,并用特快专递寄往四川。第二天,他就开始筹备抗震救灾书法展。他一边请人装裱在四川写好的作品,一边又创作了十几幅新作品,光装裱的费用就花了将近2000元。


2008年7月3日,关永昭抗震救灾书法展在冀州文化馆展览大厅正式开展,人们熟悉的抗震救灾故事,大多都被他用书法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既有主题作品,也有小楷注释。透过一幅幅作品,可见关永昭书法的古朴厚重,浑然天成,功力深厚,楷书的严谨、草书的神韵、隶书的气势、篆书的朴拙、魏碑的风骨跃然纸上。7月23日,他又将自己精心装裱好的两幅书法作品——“跋千山抗震献爱,涉万水救灾扶伤”“蜀民同赞英模大爱,冀州齐颂宝刀不老”,赠送给汶川抗震救灾归来的全国劳模吴殿华。


随着年龄的增大,关永昭惦念家中的老伴儿,便辞掉了四川大学老年大学书法老师的差事,回到了冀州老家,与老伴儿在县城城南一处平房院落里颐养天年。尽管我不懂书法,他还是把我引为知音。在四川大学老年大学任教期间,关永昭先后整理出版了《关永昭书画篆刻集》《心声集》《张裕钊笔意行书范字》《冀州胡宗照书丹宁河王君墓志铭》等书法专著,并一一赠我。他说,他一生最热爱的是故乡冀州,最喜欢的是“松”与“雪”,因此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松雪山馆”,每幅书法作品落款都是“冀州松雪关永昭”。桃城区桥头村书法家张进良撰文曰:“其德其才,如松之挺,如雪之洁,如山之稳。其情其志,昭昭于世,熠熠生辉。”他为我的书斋也题写了斋名“滴水居”,同时为我刻了同样一方印。


我与关永昭可谓忘年交,尽管我们相差19岁,他仍与我兄弟相称。在我人生的低谷期,三天两头跑到他家里去,他都是老大哥一样地开导我,也从不过问我不愿提起的隐私。到了中午,大嫂就会给我做她最拿手我最爱吃的美食——韭菜肉丁馅饼,再陪大哥喝二两他最得意的汾酒。二十多年间,在冀州城南那个平房院落里,我喝过的酒、吃过的饭不胜其数。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关永昭的处事原则。退休前,他是冀州知名的“大业务员”,可谓见过“大钱”,但在书法上他又把钱看得很淡,不为名利所扰,可谓书法界的一股清风,为慕名者义务写的字太多了。他不但为我书写了不计其数的书法作品,凡是有人通过我向他求取书法作品,也从不要一分钱润笔费,甚至一顿饭都不吃。有时候,我带来的外地慕名求字的朋友来请他去饭店吃饭,他非但不出去吃饭,反倒请我和我的朋友到他家里喝酒吃饭。他说:“这辈子当业务员吃腻了饭店的饭,我最得意你嫂子炒的菜、做的饭。”


即便是回到老家了,关永昭也闲不着,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南宫碑体”书法的普及与弘扬。刚开始,四川大学老年大学的学员们都会定期寄来自己的书法作品,请他批阅,而他逐篇逐字点评、阅改,再自己花钱快递回去,这样持续了有两年时间。冀州第三小学开设了书法课,聘请他为书法老师,他按时上课,从不无故推脱,有时还带着病坚持去上课,他让冀州的孩子们从小就喜欢上了“南宫碑体”书法。


关永昭潜心研究“南宫碑体”六十年,在继承吸收张派书法精髓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自成一体,广受业内人士好评。许多企业的厂名都是他题写,只看字迹,不看落款就能看出是他的手笔,字迹端正,字形平稳,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的字里行间,彰显出关永昭的性格严谨与平实善良的人生态度。2014年,他积极倡议组建了冀州区“张裕钊书法研究会”,并担任顾问,使“南宫碑体”在冀州更进一步发扬光大,目前会员已发展到30余人。


乡关在处,永昭日月。在关永昭几十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和大力弘扬下,冀州以及周边县市区喜爱和研习“南宫碑体”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达数千人。春去远,夏初长,美好在路上。愿每一个灵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作者:杨万宁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