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成为热点话题,发生的暴力事件,轻则身心受到伤害,重则波及生命,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校园安全、家庭和谐甚至社会的稳定。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原因引发这些暴力行为?如何才能防范类似事件发生?与其事后补救,承担惨痛代价,不如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曹满占为患者答疑


我国的青少年暴力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阶段人群,由学生或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校内校外均可能发生。主要体现为侮辱或辱骂、群体孤立、打架、勒索财物、性骚扰,还有一类特殊攻击行为是指向自身的,那就是青少年的自伤、自杀行为。


衡水四院心理门诊主任曹满占认为,一些耳熟能详的典型事件在此不再赘述,分析下来,这些事件的发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和不合理因素影响所导致。


家庭交流、孩子成长方面存在问题


曹满占分析说不良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种类型:


专制型家长:家长对孩子控制性强,简单粗暴,经常在问题发生时也是用暴力解决,从小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内在也会自卑、怯懦,但对外也会内化父母简单粗暴的方式,遇事很容易用拳头解决问题,施受虐的角色就会发生转化。


溺爱型家长:从小对孩子纵容无度,孩子有强烈的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一旦人际交往不能以实现自己的意志,则很可能爆发冲突。


放任型家长:对孩子缺乏关注,没有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和底线,孩子在青春期接触一些拥有不良行为的少年,也很容易误入歧途,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


爱的缺位,会导致不良人格组织的形成。青少年早年生活存在成长性创伤,以至于形成精神病性人格组织或边缘性人格组织,投射、投射性认同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过度使用,攻击性强等情况。


此外,学习稍差的同学容易陷入极端。他们更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自暴自弃,加之青春期的年龄段,很容易做出反抗或对着干的行为,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或冲动行为。


同时,校园青少年心理空间不足。“内卷”之下家长很焦虑,这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空间不足。自由支配时间少,青春期孩子负性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泄。


有的学校会严格要求学生的装束发型等,这样的做法初心是好的,但是从心理学来讲,这对于处于第二次分离个体化、形成自我认知阶段的青少年来说,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很容易滋生出不满、甚至逆反的情绪,加之内分泌水平的急剧变化,人际之间的冲突很容易剑拔弩张或一触即发。


社会、法律、生理因素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网络带来便利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或引导的内容,如果监管不力的话,容易使青春期的孩子误入歧途或产生片面的理解,形成不良认知。


从法律来说,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法律制度较前也在逐步完善。可是一些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钻空子,这些都可能会助长青少年的暴力、冲动行为。


从生理层面讲,与成年早期不同的是青少年额叶系统还在发育中,边缘系统在功能上已经成熟,更容易产生失调的负面情绪、冲动和攻击性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困难。缺少成年人的反思性加工、执行控制加工,对消极的社交线索、不可信的预期和增加的负面情绪自动高度敏感,加之内分泌影响,容易引发冲动、暴力行为。


正确区分孩子的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会有一些正常和非正常的举止行为,作为家长和监护人要学会区分和发现不良苗头。


青春期孩子都有哪些相对正常的行为?


曹满占表示,主要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挣脱父母的束缚,拥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决策;逆反的态度,你说东他说西,不再是那个听话的小孩子;波段性厌学态度,自律性仍缺乏;情绪波动,学习压力,父母的期待,朋友同学之间的“攀比”,人际方面可能的受挫,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迷茫,都会让他们的情绪出现剧烈和频繁的波动;带有侵略性的语言和行为,情绪失控时可能的冲动行为甚至暴力行为,这时候父母的理解和帮助,正确的引导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容易冲动、冒险,寻求刺激,有强烈的好奇心,如吸烟、喝酒、性行为等;说谎,这是很多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但父母要根据情况做出适度的反应,正确引导,树立最近本的底线;好争论,不服输;与父母沟通减少,与同伴交流增多,家长和老师也逐渐退出权威角色。


以上这些其实大多属于正常的青春期行为,家长要给予孩子正常的理解。但是,出现以下这些行为就需要引起注意了:


人际退缩,如疏远同伴及家人,对人际交往毫无兴趣等;


对人冷漠、怀有敌意,性格反常、无故发脾气,敏感多疑、自语自笑;


行为习惯改变、暴饮暴食、逃避与疏离、孤僻独行,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信任他人;


反复的自伤、自残行为;甚至反复自杀行为;


行为表现上冲动,好挑衅他人,冲突增加,反常的不注重个人卫生或仪容,转送心爱物品,安顿好各种事情等非常态行为;


与危险的/不适当的人交往;


饮酒、吸烟或使用毒品;


彻夜不归;


非正常的性活动;


公开挑衅或拒绝遵守规则。


如何防范青少年暴力行为


发现青少年心理不良苗头、防范发生暴力行为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及时需要做的。


“从家庭方面讲,我们要做反思型家长。”没有完美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都是和孩子一起在探索,每个人身上都会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或创伤,常做反思型家长,阻止代际的创伤继续传递下去,不做“自恋”、“自大”型父母,用爱去滋养孩子。到了孩子青春期阶段,家长更要注重沟通方式方法,尊重孩子,接纳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信任,就不会积攒太多戾气;多交流和沟通,那么孩子如果遇到可能发生的校园霸凌或暴力行为时,也能够及时寻求父母帮助,避免受到更多伤害。同时父母要做好示范,遇事积极、理性处理问题,起到榜样的作用。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尊重青春期孩子发展特点,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和特别的存在,不过分压制孩子的天性,能够有适当的心理空间。利用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孩子形成积极心理暗示,在教书育人方面将育人的位置提前,从长远计。


同时,在社会上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监管。如净化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形成正向价值观的引导。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与时俱进,对未成年暴力犯罪行为零容忍,使法律的红线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形成威慑力,让青少年远离暴力。


还要注重让孩子保持适当的体育活动。这有助于青少年释放旺盛的荷尔蒙,特别是冲撞性运动更适合青春期男生,如打篮球、踢足球等,这种运动有助于把生理上的能量释放出去。对于女生,舞蹈、音乐、绘画、书写等都有助于释放负性情绪,因此,音体美课程不能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中消失或变相消失。


总之,对待青少年暴力行为,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防范,这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护佑我们下一代健康成长,平稳度过不平稳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