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农家小院干净漂亮,一垄垄麦苗散发着清香,一项项富民产业盎然绽放……如今的桃城区邓庄镇武家庄村,在村“两委”带领下,村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武家庄村拥有700多户,2096人,8500亩耕地,是邓庄镇耕地面积较多的村庄之一。曾经的武家庄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劳动力紧缺,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亟待改善,而如今却是村富业兴生活美,成为了十里八乡竞相学习的示范村。如何才能做到蝶变?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一丝不苟干实事,就能找到答案。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关键。


2013年,武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双柱上任后,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头等大事。组建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党员座谈会、培训会,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设置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实行“1+10”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始终冲在前、作表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有了强有力的“硬肩膀”,就要挑起带领村民致富的“硬担子”。上任不久的张双柱翻看着村集体的账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说现在账上没多少钱,等我们摸到门路,过几年一定能翻上几番!”想到这儿,张双柱信心满满,浑身充满了干劲儿。



产业如何强?打好农业“特色牌”“创新牌”,竞争力才更强。


打好农业“特色牌”。党员干部带头试种高质高效农作物,先后种植1600亩新型作物,亩增收近2000元,创建小米椒、蜜薯、冬桃、麻山药、玉米大豆“五大特色种植基地”。“我们村现在有10多户种植蜜薯,规模有三四十亩,一亩地产量在五六千斤左右,算下来亩收入能有几千块钱嘞!”谈起自家种植的蜜薯,村民张国平高兴地说。



打好农业“创新牌”。在村“两委”的帮助下,陆众合作社与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乡村振兴平台对接,开拓市场,整合资源。“平台向我们推荐种植品种,并签订了销售协议,这回销路可不愁了。而且村里还增加了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两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村民积极性。”陆众合作社负责人张兰石说。


去年,村“两委”带头成立了武家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硕丰乐农机服务合作社,充分发挥了党支部和合作社的带头作用。武家庄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68万元,引进了占地48亩的黄金瓜种植项目,年底在武家庄村东边新建成了14个阳光大棚,发展“订单式农业”。


“瞧瞧我们村现在的账本,比之前可是厚了不少咯!”回想起刚上任时单薄的旧账本,张双柱满脸欣慰,“现在我们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村民们的收入高了,生活也变好了。”


乡村振兴不仅是发展产业,基础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关乎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原来我们家门口都是土路,一下雨连走出家门都费劲。现在村里的路面都硬化了,再也不会出门踩脚泥咯。”“之前冬天待在家里直冻脚,现在改用天然气,家里也都铺上了地暖,不管在哪儿都很热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着村里的变化。


近几年,村“两委”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新建观光路、铺设柏油路、改造背街小巷等工程,同时实现垃圾清运设施全覆盖、保洁队伍全覆盖。今年还预计投资65万元对占地8000平方米的革命老区进行改造提升,并投资200万元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武家庄村依托传统农耕文化和乡村社会发展历程,留住了乡韵与乡愁。


村“两委”挖掘整理老物件、老照片,组织村民编撰村志,在此基础上建成了武家庄文史馆及拓展馆,以文字、图片、实物、实景还原等多种形式,展现村庄历史和发展脉络。“建设村文史馆,不只是为了让村民铭记村情村史、记录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传承,让这些老物件给后辈留下些许记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武家庄人为建设家乡而不懈奋斗。”张双柱表示。


漫步在武家庄村,街道宽敞整洁,两侧的文化墙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田野中、果园里,也处处充满着希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改进种植结构,进行特色种植,推动全村种植业更好地发展,让村民钱包更鼓,生活更幸福!”提起未来武家庄村的发展,张双柱信心百倍。


见习记者  夏兆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