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拍摄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日报记者 李佳泽摄
青山绿水间,美丽河北正铺展新画卷——
塞罕坝又见新绿。今年以来,塞罕坝已完成林冠下造林3300亩。山坡上刚种下的小树苗随风摇曳,焕发勃勃生机。
南大港频添“新客”。东方白鹳在浅滩嬉戏,黑翅长腿鹬在芦苇间时隐时现,湿地现有鸟类272种。“生态名片”愈加亮丽。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河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燕赵大地的气质越来越美、颜值越来越高。
生态向美,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越来越多
一本“天空日记”,见证河北蓝天之变。
“连续拍摄了11年,蓝天照一年比一年多。”8月12日,石家庄市民王汝春打开电脑,展示自己制作的“天空日记”。4000多张照片,记录下石家庄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的转变。
如今,王汝春的镜头里不仅有蓝天白云,还有滹沱河澄澈如镜的河面、珍稀的野生动物,以及口袋公园里居民的幸福笑脸。
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为王汝春的“天空日记”做出权威注释:今年上半年,全省优良天数平均136天,同比增加20天,优良天数比例为74.9%。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心所盼。
我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妈妈快看,那是不是青头潜鸭?”8月2日,北京游客何乐一家乘船进入白洋淀,两只突然出现的青头潜鸭让何乐和8岁的儿子兴奋不已。
青头潜鸭、白鹭、须浮鸥……如今的白洋淀呈现百鸟翔集的壮观场景。水上鸟儿自由翱翔,耳边鸟鸣清脆回响,让何乐一家陶醉其中。
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省实施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科学补水、严密防洪五大工程。经过治理,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饱含人们对诗意栖居的追求。截至目前,邯郸沁河(复兴区段)、滹沱河(石家庄市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秦皇岛湾北戴河段、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及龙岛区域、秦皇岛北部湾区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8月14日清晨6时,南大港湿地,一辆电动三轮车穿过一片芦苇,停在观鸟塔前。
“听!叫声长的是大雁,叫声短的是野鸭。”巡护员沈明俊指着一片芦苇说。向前望去,远处是一片鸟儿的乐园:有的在天空飞翔,有的在水中觅食,还有的在追逐嬉戏……
去年7月,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观测到的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只,增长到2024年的10万余只,5年间增加了4倍。
绿色,生态文明的底色。如今,底色更浓。河北以“三北”工程攻坚战为牵引,2024年以来,全省完成营造林1149万亩,修复治理退化草原134万亩,京津冀生态屏障越筑越牢。
产业向绿,锚定“双碳”目标全面转型
近日,在河北太行钢铁集团有限公司,ESP(无头带钢轧制)产线仅用7分钟,就将滚烫的钢水变成了0.7毫米的钢板。这条“黑科技”产线全程没有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均为零。
昔日排放大户,今朝治污先锋。近年来,太行钢铁上马两条ESP产线,并创成环保绩效A级企业。
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优势,环保绩效创A是抓手。
河北以环保绩效创A为支点,带动钢铁大省绿色突围。截至目前,全省环保绩效A级企业总数达到144家。其中,钢铁企业56家,数量居全国第一。
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河北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在全面绿色转型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在承德,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满格运行”。
这座全球储能能力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一次蓄满可储存新能源电量近4000万千瓦时,大幅提升绿电消纳能力。截至7月30日,电站累计发电量超120亿千瓦时。
在石家庄,大手笔“公转铁”项目建成投用。
石家庄国际陆港、大吾煤炭物流园等5个园区新增铁路专用线,有效促进了钢铁、煤炭等大宗货物“公转铁”,提升了综合运输效率。
在张家口,大数据产业迎来“人工智能+”时代。
目前,张家口已建成和投运数据中心项目48个,算力规模超过3万P,“人工智能+”覆盖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等12个领域。
如今的河北,产业的“含绿量”正不断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首位。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风电光伏装机总规模达1.23亿千瓦,持续领跑全国;全省新能源重型货车保有量超3.7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抓环保不负青山,促发展不负生态。河北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点绿成金,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
绿茵点亮梦想,激情舞动青春。7月26日,站在张家口市崇礼区云顶滑雪公园橄榄球场环顾四周,森林环抱,满目苍翠。首届“云顶碗”世界高校腰旗橄榄球公开赛,在这里火热进行。
冬奥场馆夏日持续释放活力。崇礼如今变成了高规格赛事聚集地、大众活动首选地和旅游热门目的地,去年夏季游客数量首次超冬季。
从冰雪游到四季游,张家口深入推进首都“两区”建设,加快推动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我省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将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快看,这里有狍子的足迹。”7月22日清晨,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千层板分场做野生动物调查的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李森浩,一边招呼同学韩谨泽,一边开始记录。
塞罕坝机械林场入选首批全国“两山”基地。这片曾“飞鸟无栖树”的荒原,经过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如今森林覆盖率达82%,成了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积极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以绿生金”的转变。截至2024年底,共核证碳汇量243.4万吨,累计销售林业碳汇35.7万吨,实现收入1487.6万元。
巨型落地窗外,是太行山的层峦叠嶂;窗内,是当代艺术展。在石家庄赞皇县嶂石岩景区,北京游客赵海燕在岩美术馆喝着咖啡惬意地说:“不虚此行,这里不仅有丹崖赤壁的壮美,还有现代艺术气息的美术馆!”
据统计,嶂石岩年接待游客从2021年的11.2万人次增长到2024年的63.24万人次,增长近5倍。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赞皇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老景区焕发新活力。
美起来的河北,生态“高颜值”正变成经济“高价值”。今年1至7月,全省接待游客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1.4%和11.1%,其中接待京津游客人次占比15.3%。
编辑:李耀荣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原标题:青山绿水间,美丽河北展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