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主城区中梁学府天阙府社区,随处可见绿化草丛、景观设施、砖体小道,看上去与传统小区并无区别,实则处处暗藏海绵设计。


“我们社区内部道路使用的是透水砖,就像‘海绵’一样,不仅可以将雨水保持在土壤中,还能配合景观绿化和人工措施,构造全方位的雨水吸纳及保持系统。”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景观草丛和海绵屋顶、雨水花箱也都藏着“玄机”,是海绵理念的成功融入应用的典型例子。



据悉,包括中梁学府天阙府铂悦府社区在内,我市铂瑞府、中湖福地、富强理想城等5个社区初步完成了相关海绵理念建设和改造,12个社区项目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海绵和设计实施。这是我市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23年5月,我市成功跻身全国“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此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直多部门全力谋划,积极推动52个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施的规划建设项目逐步落地。从入选海绵城市“国家队”,到持续推进“+海绵”连续完整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我市紧抓机遇,实干笃行,释放出了“生态、惠民”的最大诚意,和打造兼具诗情画意和生态宜居性的新型海绵城市的最强决心。


早探索早行动 坚定答好海绵城市建设必答题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何谓海绵城市?简单说,就是城市像一块“大海绵”,通过建设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以及绿地、污水处理设施等,雨时能吸水,旱时能挤水。“海绵”一收一放之间,城市“会呼吸能喝水”了,也更安全有韧性。这样的城市建设有三个好处:一是吸收集中降水,告别“城中看海”;二是雨洪利用,节约水资源;三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是全国各地必须答好的必答题,衡水也不例外。如何答好这张考卷,我市有探索、有行动。市委、市政府把建好海绵城市作为应有的政治担当,于2016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小组、海绵办、主管部门、工作专班“四级”推进体制,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和标准导则,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将更多的自然雨水留下来、用起来,增强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的“弹性”和“韧性”。


沿着这样的整体规划和既定标准,自2020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市区雨污分流改造,着力写好城市水文章。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改造、新建排水管网约500多公里,新建11座雨水旋流沉砂池、4座雨水调蓄池、6座污水提升泵站。同时,我市充分实现城市排水体制由雨污合流制向雨污分流制的转变,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根源,市区的9处黑臭水体已全部退污还清,河渠生态岸线全面恢复,城市排水系统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提升,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部门齐发力 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试点花落我市



在海绵城市建设这条赛道上,衡水持续奔跑。2023年年初,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多次协调国家部委及有关省直部门,力争第三批示范城市省级推荐优先支持我市的宝贵机会,市直多部门齐齐发力,剑指海绵城市“国家队”名额。


市城管局、市财政局、市水利局分派工作人员,跑办省厅对口单位,市城管局更是两次赴住建部汇报情况,努力做好各层级对接,为我市成功入选示范城市创造一切便利条件。接下来,各单位相互配合,市城管局全员加班,同时会同编制单位邀请国家层面专家,对我市实施方案进行把脉会诊,努力完成申报资料收集、方案完善等工作。此外,相关市领导也多次带队进京,多方面、全角度为我市参与示范城市选拔广纳贤言……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5月19日,三部委组织专家对23个参评城市实施方案进行书面评审,我市顺利进入竞争性评审阶段。


根据三部委安排,竞争性评审将由市领导进行现场答辩,评委会现场打分择优评选出15个示范城市。为做好现场答辩准备工作,2023年5月,市城管局先后开展两次模拟答辩演练,对竞争性评审进行预演,请专家对答辩要点、注意事项提出建议,为市领导熟悉答辩环境和流程提供保障,做好充分准备。5月24日,答辩会正式开始,董晓航市长作为我市主答辩人,陈述及问题回答逻辑清楚,语言精练流畅,时间掌握恰到好处,给在场专家评委留下深刻印象。经过专家评审,我市最终以排名第一成功入选第三批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锚定“四大”目标 全力构建“+海绵”连续完整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三年试点期间,我市可获得中央专项补助资金10亿元,用于海绵示范城市相关项目建设。实打实的资金支持,将为我市探索构建“+海绵”连续完整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人居环境质量,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打造更为宜居、安全韧性的生态城市,提供广阔空间。


据悉,下一步,我市将坚持“四大”原则,锚定“四大”目标,从流域、城市、设施三个层面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实施海绵示范项目,在水系、建筑、道路、广场、绿地、排水设施建设中充分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流域层面,加快构建区域生态保护格局,留足生态空间,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等生命共同体,完善防洪体系;在城市层面,全面构建城市蓄排平衡体系,统筹城市排洪排涝,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立智慧排水管理系统;在设施层面,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融合城市更新“增绿留白”,因地制宜将“+海绵”理念融入城市绿地、建筑、道路、广场、水系联通等新建改建项目中,整体提升城市对雨水的蓄滞、净化能力,构建连续完整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调度会,专门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市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出高效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的总要求。”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已成立了承担海绵示范城市建设日常工作的工作专班,下设综合协调、规划审批、项目推进、资金保障、社会宣传、督导考核6个工作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梳理全市纳入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清单的项目约100个,按当前实施进度分为“已开工阶段项目、前期阶段项目、谋划阶段项目”三大类,计划三年内(2023年5月-2025年底)建设完成。工作专班专门建立了海绵示范项目管理台账,并向各责任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对项目内容再细化、再完善,在专家的指导下,按照”集中连片”原则科学划定若干综合示范区,对项目设计和实施进行严格的技术把关、指导,持续监督项目进度和质量。对已开工项目,如滏阳路(南外环改造提升项目)、河东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升级建设项目、清雅路(红旗大街-滏阳一路)道路建设工程以及冀州区冀州古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定期开展现场巡查,加强中央资金使用监管,实时掌握项目动态并更新信息,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时下,我市海绵城市建设集结号已全面吹响。未来,我们将全面做好“水文章”,答好海绵城市建设必答题,让衡水自然生态更秀美、水环境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