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镇村委会。 赵悦 摄
明清之际,景州孙镇(今景县梁集镇孙镇村)李氏,以“修齐治平”的君子文化治家,世人传为美谈。李家祖孙三代三君子的故事,还得从李化龙的墓志说起。墓志写道:
公姓李氏,讳化龙,字潭云,直隶景州人。先世皆以农隐。洎公父讳继贤慕儒,思以文学大其业;生三子,公居季,俱读书,惟公颖敏,迈等侪。方幼时,众谓李氏有子矣。垂髫失怙,两兄亟析箸,家壁立,力学不辍。里中有宿儒高君讳逄午者,善知人,深器重之,以女妻焉。弱冠补博士弟子,试辄优等,有声。值明末,无意进取,隐居授诗,不入州府,恬然自守泊如也。馆谷固无几,然日必甘毳奉母蒋太君。太君以是安乐。之比终,哀毁逾礼。伯兄文英早逝,抚其孤,数脱于阨;至年暮无子,为置侧室。嫂史殁,一切丧葬,咸任之。仲兄文焕,友爱弥笃,训其孙遇奇以文名。此皆公德之大者。至于族党亲故,丧葬缓急,周赡或至再、至三者,又不可胜记。己教人先质行,而后文艺,其施于庭训亦然。岁辛丑,仲子成进士,集诸子孙再拜先祠,喜且泣曰:“今日之荣,实惬先志,然所以至此者,宁尔帖括之功哉!惟乃祖曾历培忠厚,孺子念之,其勿替。”诸所训贻,大率类是。居乡恂恂长者,至诚坦易,与人无争,晚节优游田野,时携邻翁野叟煦煦语,终不以子贵故自异人。每以“佛”称之,非盛德所感而能然耶!……公卒于皇清康熙壬子正月二十一日,年八十。
据墓志,李化龙生于明清之际的世代殷实之家,父亲李继贤与他的先辈不同,开始关注儒学教育和子女入仕问题。他育有三子,长子文英,次子文焕,第三子就是墓主化龙(字潭云),兄弟三人入馆塾读书,论聪明机敏,以化龙为最。父亲去世后,两个哥哥丢下化龙与孤母,析箸分家而去。化龙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家境大不如前,仍力学不辍,每考必夺优等,年纪轻轻,就成为博士弟子。时逢明末乱世,化龙无意官场,隐居学诗,淡泊自如。尽管国学没有多少补贴,但化龙每天都以丰盛的饮食奉养母亲。长兄早逝,化龙不计前嫌,抚养遗孤,几次出资救助。亲人先后去世,化龙与二兄敬爱融洽。在化龙的训教下,侄孙遇奇成为享誉一方的文化名人。族亲有难,化龙尽其所能,施以援手。化龙注重立德树人,无论外人还是家人,总是教育他们把道德品质的修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技艺的训练。子孔嘉进士及第,化龙告诫子孙,这是先辈期望所及,个人努力结果,要铭记祖宗遗训,不忘忠厚家风。化龙不因子贵骄人,待人以诚,“恂恂如也”,与乡邻老友优游田园,年八十,无疾而终。乡邻敬其为人,称之为“佛”。
李孔嘉,字仲淑,别号容庵,化龙诸子中,排行第二,年十三补博士弟子,之后连登黄甲,南宫折桂:顺治辛卯(1651)中举,十年后进士及第,授内阁中书舍人。内阁供职期间,应景州知州张一魁之邀,为康熙十一年版《景州志》题跋。户部主事任上,监督兴平仓,政事之余,留意仓储管理细节,著《筹仓管见》一卷,成为国家粮仓司职吏员的规范性教材。康熙甲子(1684)主持山东乡试,得名士颜光敩、何世璂等,朝野以为不趋时俗,公平得人。当时,南昌百姓不但交纳正税,每年还要在正税之外,交纳数量不等的钱粮,即所谓“浮粮”。李孔嘉了解这一情况,修表上奏,请求朝廷革除积弊,蠲免浮粮,因廷臣反对,搁置未行。尽管如此,李孔嘉的德操才干,还是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考试之后,由户部主事(正六品)破格晋升为礼部郎中(正五品)。然而,这一格外眷顾,却让李孔嘉蒸蒸日上的仕宦之途画上了句号。
康熙二十六年(1687),孝庄文皇后去世,孔嘉受命主持制定葬礼仪案。皇后葬礼有定制,又有以往葬仪参照,仪案成稿后经礼部会议,最后经内阁会议确定。从葬礼进程看,头几日也是顺利的。孝庄文皇后对于康熙帝,不但有血缘亲情,更有拥立护佑之恩。孝庄文皇后的殡天,对康熙帝的打击和心灵创伤可想而知。正是这个原因,司职大臣时刻都在担心,惟恐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
但是,问题还是发生了。
孝庄文皇后去世,正值除夕、元旦,礼部臣请康熙帝回宫休息,康熙帝驳回臣请,允准仅在正月初一日,改一日“三哭临”为“一哭临”。孝庄文皇后生前尊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后”,升遐后,礼部臣请求不再称前尊徽号,应改称尊諡号“孝庄文皇后”。康熙帝认为,孝庄文皇后刚刚升遐殡天,立刻改称尊諡号,“心实为不忍”,待“奉安寝园”,再“称諡以祭”。康熙帝的意见,既出于哀痛之心,又合于人伦之情,即使朝廷早有定制且有先例,也应修订重颁,尊旨而行。出现不协调的事情,是要问责的。就这样,准李孔嘉“可引疾归”。对于这个处分,李孔嘉没有怨言。如孟子所说,他在“反求诸己”:作为奉职司官,为什么只知照章办事,而不知达权通变呢?李孔嘉以病归里,闭门读书,教育子弟,以亲身感悟涵养后辈仁德忠孝的君子品格。
他的苦心得到了丰厚回报。孔嘉子廷徵,字枚臣,以拔贡入仕,官至常州知府。他以奉职安民为己任,誉满江浙。无锡为常州府辖县,无锡南郊、北郊,有运河支流过境,农民下田,商旅来往,渡口十分繁忙。不少人建议,将渡口改为商办,政府设官收税,对财政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此议一出,廷徵严词驳回。他说,这个地方旱涝无常,民生艰难,怎能为增加收入而损害百姓利益?承恩寺有个小和尚,强暴一洗衣女,洗衣女不从被杀,小和尚被捕归案。令人想不到的是,小和尚竟是省府上官的宠幸。上官不顾脸面,令人上下奔走,为小和尚说情减罪。镇江籍陈某与廷徵同郡为官,慑于上官权势,打算缓期判决,廷徵说,不严惩恶僧,怎还冤死者公道!廷徵顶住压力,依法刑讯,使嫌犯受到法律制裁。
廷徵外派为官,不带家眷,卧室挂的是布帐,平日穿的是布衣。廷徵的一个老朋友,由某部曹郎官调任运河钞关使。钞关位于常州府辖区,此人有私事请托,趁夜黑人静,把一盛装打扮的妙龄女子送到廷徵住所。对廷徵说,你离家千里之遥,身边又无眷属,生活起居甚为不便,就让这个小女子做个贴身婢子吧。廷徵起身道谢说,我已五十多岁,欣慰的是,老妻健在,下有五个儿子、几个孙子。无故接受这个女子,不但有污官德,更无颜面对子孙。关使听罢,满面羞愧,诺诺而退。
立君子志不易,行君子事更难。李廷徵不到任期,就被罢职离开常州。消息一出,士民哗然。所属无锡、武进、宜兴、江阴、靖江五县县城相继罢市,商民联名请愿挽留。康熙名臣张鹏翮因公渡江南下,缙绅士民近万遮道跪诉,请张公上达民意。张鹏翮深为感动,回京后据实上奏,终因任内触犯上官受阻。李廷徵恪守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训条,谢职村居二十余年,不入官场,一心打理祖业。每年除去阖家开销,余财散施族人邻里。李廷徵心宽寿高,乐享余光,八十六岁溘然长逝。
封建时代的君子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仁”字。如《周易》系辞所说,“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景州孙镇李化龙、李孔嘉、李廷徵,正是儒家文化涵养的“有为”“有行”的谦谦君子。
作者:邓文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