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之滨,景州舍利塔之下,古老的历史文化在岁月更迭之间静静流淌,愈发厚重深远;在薪火传承之中赓续不断,愈发广博精深。日前,记者寻脉而往,来到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里——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



来至村口,迎面就看到一方古风古韵的村牌石,尖塔形斜顶、深褐色木架与青灰色瓦片装饰,四面用青灰色石砖雕砌而成,中间几个金色大字“董子出生地——大董故庄”撞入眼帘,见者仿佛置身于2000多年前的讲学之地,耳边隐约回荡着董仲舒与学子交谈的声音……


刚要往里走,村两委委员白章荣和刘国珍笑意盈盈地迎了上来:“走,带你们在村里转转,也欣赏欣赏‘圣人故里’的好风景!”


沿着村路西行,街道干净宽敞,沿途村民住宅墙面皆是造型精美的文化墙,用文字和彩绘结合的形式诉说着“春秋博士”董仲舒的大儒思想和历史典故。目之所及,“仁、义、礼、智、信”“目不窥园”等具有当代教育意义的一幅幅图画惟妙惟肖、逼真传神,令人不禁驻足品味,领略董子文化。



看着沿途一面面文化墙上的彩绘,刘国珍打开了“话匣子”:“前些年,根本没有这些文化墙。各个胡同都是土路,而且主路上连个路灯也没有。后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落实落地,村子来了个‘大变身’。”“前年8月,全村用电线路进行了大改造。现在主街道照明无死角,村里晚上灯火通明,可亮堂了。老百姓都说——现在可是生活在‘福窝窝’里了。”白章荣笑呵呵地接过话茬儿。


跟随着刘国珍的脚步,走到西街拐角的一个休闲广场。刘国珍说道:“这种小广场,我们村有四个呢。一会儿去党群服务中心附近那个,你可瞧瞧吧,比这个大三倍呢!”



顺着街道拐弯向北前进,记者刚走了几步蓦地驻足,高耸挺立的瞭望楼在一大片果树枝桠上冒出来,为寂寥初春的灰黄色调更添一丝庄重和威仪。


不远处,一幢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宅院映入眼帘,匾额上书——董子故居。推门而入,仿古的建筑小品、精美的木雕屏风、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罗列的董子名言竹简……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无不令人赞叹。


刘国珍自豪的声音再次响起:“建设董子故居,旨在弘扬董子文化,传承先贤厚德。不仅如此,作为董子故里,广川镇还研发出了董子小磨香油、仲舒家酒等一系列董子文创产品。董子故居后面种植了各种果树,占地12亩,村里正在着力打造文化主题采摘园,增加村集体收入。”



董子故居南侧就是村里最大的休闲广场。刘国珍站在广场最南边的栅栏旁,手指着水流哗哗作响的方向:“村里一共建了2个蓄水池,占地大约100亩,这是其中的一个。四季不断水,大大缓解了全村农田灌溉的压力。原来小麦、玉米亩产只有几百斤,蓄水工程建成后,亩产1400多斤,村民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大董故庄村位于景县、枣强、故城三县交界处,是清凉江入景县的第一站地。这蓄的不仅是水,更是村民来年丰收的“保证”。


挑高的大门、明亮宽敞的大厅、庄严的董子雕像……董氏宗祠四合院里还残留着春节热闹的痕迹。“大年三十、初一,四邻八乡的人都会来董氏宗祠祭拜,还有不少外地人哩!”村民王凤芹回忆道。



阳光透过半开的窗棱,映射到写着董仲舒名言的白墙之上,更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董子文化对我们村影响深远,具有当代现实意义。村民们世世代代接受董子文化的熏陶,做人做事都秉持‘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和态度。”对于未来,大董故庄村党支部书记殷桂彬信心十足。“四季春为首,不负好时光。大董故庄村将巧借创新活水,盘活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个集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精品乡村。”


本报见习记者    薛涛   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