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chool


《在峡江的转弯处》一书中,陈行甲谈到美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自己教育孩子,大致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公立学校的无差别教育他们认为质量不行,私立学校往往又太贵。不少家长认为自己教育孩子更能因材施教,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哪个老师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家长更能在Home School过程中发现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的特长。二是Home School可以避免孩子在公立学校可能受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比如吸烟、酗酒甚至逃学偷窃等。三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更合理的家庭结构,父母更多地和孩子在一起,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比较东西方教育模式的优劣是个天大的课题,我力不能及。但我认为美国家庭选择Home School的第一条原因,值得中国教育深思。我们的无差别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为每一张试卷准备好了标准答案。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告诉你标准答案,然后要你记一辈子。这就像电脑里储存一本书,电脑本身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任何意义。更为可怕的是,我们自觉服膺于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教育已经被“异化”。


草木


禅和子说:桑不三宿。意思是说人与一棵树相处久了也会生情。其实草木更是这样。记得在德富芦花的小文中读到过一株葡萄,因为主人攀梯摘葡萄时跌下来摔伤了腿,那棵葡萄因为自责,第二年便自行枯死了。同样的情节,在贾平凹和章含之的回忆文章中都有出现,这次报恩的是两棵梨树。


《聊斋志异》中有故事更为巧合:一棵橘树多年只长叶不结果,竟是为等待主人归来。待刘公女儿回来兴化时,“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这简直是用尽一生地等待回报主人。可惜到了第四年,橘树“憔悴无少华”,刘公女儿知道自己又要随夫君调任他方了。


蒲松龄的笔墨并不在记录那些荒诞怪异之事,他的每一个故事都在告诉世人为人处事的道理(那么多美丽、善良的妖精一个个比人更加真挚可爱)。我们读懂了草木的伟大之处,才知道我们人类委实比草木卑微得多。


别人


“不要对别人心存太多期待。我们总是想要找到能为自己分担痛苦和悲伤的人,可大多时候,我们那些惊天动地的伤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随手拂过的尘埃。”语出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每个人都在感叹世情凉薄,其实人人都是别人的别人。遇到“别人”后,不妨推己及人,原谅别人之时,也便放过了自己。


录下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这本是个简单至极的真理,可太多人到老都不能明白,甚至会为此寻死觅活。二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一定对普遍的人性敢于揭示。只不过东西方文学在揭示手法上有所差别,一个更喜欢由作家总结提炼而出,一个更喜欢将之藏于文本之中。


底线


丘吉尔说:“你有敌人?很好。那说明在你的人生中,曾经为某些事坚持过。”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四海皆朋友的人。此时我总要怀疑两点:第一,朋友在这些人眼里是不是就是一个相互利用、无限宽泛的概念。第二,这些人有没有自己的底线。


雅贿


斯隆先生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经理人。斯隆先生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爱好。他认为,自己的兴趣属于私事,和工作无关。斯隆领导下的通用,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特别是他手下的35位高管,风格迥异,而这正是通用的活力所在。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与别人不同。他们不知道领导喜欢什么,就不会因上司喜而喜,也不会为讨好领导的喜好而隐藏真实的自己。他还认为,如果你在领导位置上,一定要把自己的爱好隐藏起来。因为,你的爱好就是别人进攻你的缺口。


斯隆所忌惮的这种事情,在中国古代称之为雅贿。仅举一例,读者就会明白,相比现代人贿赠渔具、花鸟、书画、紫砂、古玩等等,古人的确要高雅得多,自然也更具隐藏性。南宋孝宗时期,李焘与韩彦古同朝为官,但李对韩极其厌恶,“恶其为人,弗与交”。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司马光、欧阳修并称宋代三大史学家。而韩彦古身为韩世忠幼子,是标准的“官二代”,一贯品格低劣,行事荒诞。他之所以能边腐边升,边骂边升,除了皇帝眷顾他身为功臣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他擅长行贿。


为了摆平李焘,韩彦古故意放话说家中有一部本朝野史,是父亲韩世忠得于北方沦陷区,极为珍贵,秘不示人。刚刚撰写完《续资治通鉴长编》的李焘,正在因为卷帙浩繁、抄正进呈而一筹莫展,自然想借此机会加以参照,力求完满,便屈身亲自到韩府请求一览。入得韩府,屏去众人,韩小心翼翼揭开书橱上的“牙签黄袱”说:“我珍藏的就是您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我已用最好的纸张誊抄装帧完毕,您正可以进呈皇上。”李焘面对装帧雅致、抄写工整的书籍万分惊喜。原来为了博取李焘欢心,韩彦古早已收买了李焘的书吏,每抄书稿,先写一份给他。结果李焘的书未成帙,韩彦古已为他编辑抄录出了精美雅正的全本。此书上呈孝宗,自然龙颜大悦,高赞李焘“无愧司马迁”。李焘自此从心中对韩彦古印象转变,引为知己。


李焘其人,史上有评:“李仁甫如霜松雪柏。无嗜好,无姬侍,不殖产。平生生死文字间。”评价不可谓不高,他之所以被韩彦古轻松攻陷,也正在这一句“生死文字间”。因为“生死文字间”本身就是爱好,爱好到了生死以之的程度,自然也就成了李焘的命门。


记录这个故事,旨在提醒自己。正视自己的写作,正确看待别人的赞美。


作者:贾九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