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入不丰,却甘于奉献,创建的爱心组织已成为全国公益品牌。近30年来,在他的带动下,近万名志愿者加入到义工队伍,传播无私大爱。他就是国能河北衡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讯班班长、衡水春晖义工协会会长陈奇峰。


陈奇峰为参观人员讲述雷锋故事

3月2日,记者在衡水学雷锋志愿服务纪念馆见到了陈奇峰,他正忙着接待前来参观的市民。陈奇峰生动讲述着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让大家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湖城大地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特殊经历  为他埋下向上向善的“种子”


1970年,陈奇峰出生在衡水高新区大麻森乡一户普通农家,由于家庭贫困,6岁时,母亲把他送到姥姥家居住。“姥姥是个热心肠,我之所以热心公益,跟姥姥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陈奇峰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大年三十那天,姥姥总是带着他给孤寡老人送去丰盛的饭菜。村里无论谁有求于姥姥,姥姥宁可自己冷着饿着,也尽全力帮助别人。这,给年幼的陈奇峰上了人生第一课。


除了姥姥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经历,令陈奇峰坚定了向上向善的信念。


1987年,陈奇峰考上了湖北长江水利水电学校。上学期间,他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陈奇峰一行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天门村,这里丘陵连绵、土地贫瘠,是闻名全省的贫困村。陈奇峰了解到,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从武汉回到家乡的知青,曾多次主动放弃推荐上大学、招工等回城的机会,志愿扎根家乡一辈子,村支书把改造家乡、建设家乡当成毕生追求的事业。就是这位农村基层干部的言行,让陈奇峰看到了崇高和平凡的差别。1990年5月,通过校团委组织的活动,陈奇峰将天门村10岁的残疾少年刘路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并将节假日打工挣来的500元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毕业前夕,校团委授予陈奇峰“爱心青年”荣誉称号。


成立春晖义工  他用生命温暖生命


走上工作岗位后,陈奇峰更是尽自己所能帮助有困难的人。1993年9月,陈奇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走失的老人,他为老人买来面包、水等食物,稳住老人情绪后,通过向多方求助,终于得到了老人的相关信息,并把老人平安送回家。此后,他更是以雷锋为榜样,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伸出援手,并把“日行一善、善行一生”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为残疾儿童捐款、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照顾孤寡老人……陈奇峰帮助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感到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他积极引导,多方奔走,联合50名志同道合者,于2008年成立了衡水春晖义工协会。


“刚成立时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陈奇峰回忆说,刚开始别人不熟悉他们,对他们不信任。“那时,为把工作做得规范,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帮扶对象的资料整理成册,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受助原因等详细情况写得清清楚楚,让爱心企业与帮扶对象直接见面,实行‘一对一’帮扶,这样就打消了捐助者的顾虑。”


这些年,陈奇峰走遍衡水各县市区,建立志愿团队,志愿者人数近万人。他先后策划了“春晖书屋”“黄手环”“关爱行动”“爱心顺风车”“爱心门店”等9个公益项目,并持续深入推进。15年来,陈奇峰带领协会组织各类公益活动4500余场,帮助困难群众33000多人。


学雷锋做好事 永不止步


2015年,陈奇峰与一些爱心人士组建了衡水第一支民间专业救援队——春晖救援队。群众的求助电话就是出队命令。救援队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陈奇峰带队值守,无论严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他们时刻准备着。8年来,救援队为衡水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了自然灾害救援、紧急事故救援、抗疫消杀、防灾减灾及安全知识宣传等志愿服务,累计发布寻人卡610次,义务出队280次,免费发放黄手环1560个,找到“迷途”老人、儿童130多人。


陈奇峰擦拭展品

2021年3月5日,经过陈奇峰多年筹备,全国首家学雷锋志愿服务纪念馆在衡水电厂生活区正式开馆,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馆内陈列着陈奇峰30多年来收集的与雷锋有关的像章、报刊、光碟、邮票等3000多件各类珍贵纪念品。纪念馆建成以来,已先后接待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生等160多个团队13000多人次参观学习,成为衡水有名的红色“打卡地”,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一路播种,一路收获。陈奇峰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五星级志愿者”“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百优志愿者”“河北省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河北省第七届道德模范”“河北省首届慈善楷模”“衡水市十大榜样人物”“衡水市第六届道德楷模”等。


多年的公益路,陈奇峰身体力行,将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学雷锋做好事,传播爱心、奉献真情。采访接近尾声,陈奇峰坦言:“一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公益不算公益,大家一起做才是公益,让更多的人受益才是真正的公益。在学雷锋做好事的路上,我将永不止步!”


摄影 张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