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路上

——写在《衡水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





60载跫音激扬文字,60载征途步履铿锵!


1962年9月1日,伴随着衡水专区复置的雄壮乐章,《衡水日报》的前身——《衡水群众报》诞生了。从那一刻起,《衡水日报》便与衡水的改革发展风雨同舟,与全市干部群众共同砥砺前行。创刊60年来,《衡水日报》以饱满的激情、坚实的笔力,忠实记录了衡水各个时期的历史轨迹和伟大成就,书写了衡水大地的壮丽画卷,浓缩了衡水人民的岁月铅华,承载了衡水儿女的光荣梦想,刻印了衡水记忆的历史年轮,留下了一段段值得回忆的壮美华章。


从最初的铅字印刷、4开4版周三刊小报、发行量2000份,传统纸媒“一枝独秀”,发展到现在的彩印对开8版日报、移动数字编采,“两报一网一刊”交相辉映、“两微一端一平台”同频共振,覆盖近千万用户的全媒体传播矩阵……60年来,我们从铅与火的“黑白世界”、光与电的“彩色华章”,一步步迈进“数与网”时代的多维立体、动感高效。散发着泥土芬芳、浸润着地域文化的《衡水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提升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架起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60年间,衡报人守正创新、勇毅笃行,将誓言记于心、使命扛在肩、担当落于纸,前赴后继,为人民书写,为百姓奔走,忠实见证着这座城市革故鼎新、拼搏奋进的每一步!


与时代发展同行

我们一直在路上


翻开一张张泛黄的报纸,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党和国家前行进程中一个个重大事件、衡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的每个历史节点、《衡水日报》与时俱进的每一次跨越,在眼前一一闪过。报纸记录的是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更是衡报人守望初心的奋斗轨迹。


在老报人孙炳叩1990年撰写的《衡水地区报业新闻志》中,《衡水日报》沧桑过往的历史轨迹徐徐铺陈眼前。


1962年衡水专区复置后不久,中共衡水地委决定创办地委机关报。5月,衡水地委与石家庄地委协商来衡办报人员和物资分配问题。来自《石家庄日报》,石家庄地、市直单位,河北省直机关和沧州五方的干部、职工43人,于1962年7月陆续到达衡水。


报社部分初创人员在旧址前合影。


衡水日报社旧址在原衡水县城西隆庆街路北、滏阳河畔安济桥头一座四合院内,有两栋二层木梯小楼。之前,这个院落曾是有益堂书局、衡水供销社总部、百货公司机关,历尽战争洗礼、岁月沧桑,条件极其艰苦。


创刊之初,资金、物资缺乏,生产设备陈旧落后,报社只有八页、十六页印刷机各两台和一套手工操作打版机,采编条件也是简陋异常。“那时整个报社交通工具只有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各处都响的破自行车,用来往地委送审‘报样’,没特殊情况不能动用。当时总编们出门办事,都是骑自己的自行车。”报社退休职工、老记者贾存晓介绍。


“以前是铅字印刷。排字车间每人守着一个大字盘,排字工都是一手拿着文章原稿与字板托,一手拣铅字。常年劳作,手指头都磨出了老茧。”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老报人陈福顺感慨万千。


“听老人们讲,那时候校对看的是排字打的‘水样’,模糊不清。特别是校对电稿,那可真是门儿技术活。”曾担任过照排车间主任的袁占林回忆,过去的新华社电稿用一台墨写机接收,一厘米左右宽的纸条上挤满了模模糊糊的字,需要一半认一半猜。“有时实在猜不出,就得往河北日报社打电话问。遇到社论或重要文章,还得听着收音机对一遍。”


“当时最累的是轮转车间。每天得提前上班化铅、铸版。化铅炉前吹风机轰鸣,烟气呛人,工人们还有被铅水烫伤的危险。”老报人高木金曾在《衡水日报》发表文章,留下“铅与火”时代的劳动记忆。


1967年12月,《衡水群众报》更名为《衡水报》。1971年6月,衡水地区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同年8月,报社搬到现址。1972年10月,根据衡水地委指示,《衡水报》改为《衡水日报》。1979年12月初,衡水日报社党委给北京书学研究会写信,请中国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报头。1980年1月1日,启用舒同题写的《衡水日报》报头,使用至今。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报社条件逐渐好转,单位有了汽车。“记者下县,由司机开车送到县城,再租自行车走街串户去采访。一辆自行车一天租金一毛钱。”老记者贾存晓说,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最怕的就是三伏天。低矮潮湿的宿舍没有电扇,像个大蒸笼。伏案写稿,汗水滴滴答答往下流,一会儿就能把书桌上的稿纸浸透。“后来人们就想办法,在手腕上缠上一块毛巾吸汗……”


随着时代前行,衡水日报社的办公和印刷条件不断改善。1990年7月,《衡水日报》由铅印改为胶印。1993年4月,新增了激光照排设备。1995年,建筑面积4717平方米的报社综合办公楼落成,新建的胶印车间以及印刷车间宽敞明亮、冬暖夏凉。2001年,报纸发行由原来的邮局发行改为自办发行。


进入新世纪,报纸印刷设备和技术更上层楼。在新购进高斯轮转机的加持下,2011年10月1日,《衡水日报》彩版试印。2012年1月1日,《衡水日报》正式改为彩色印刷。


在一次次改版、一次次增刊中,《衡水日报》不断提升颜值、提高品质,强化服务、提升内涵。1995年1月1日,《衡水日报》由4开4版小报改为对开4版大报。2001年1月1日,改为对开8版,增设经济、社会、家庭、法制、科教、文化6个周刊。同年8月1日,《衡水日报·晨刊》问世,报纸时效性、可读性进一步增强。2007年1月1日,《衡水日报》子报《衡水晚报》创刊,至此,《衡水日报》开启了全面腾飞的时代。


如果说“铅与火”镌刻着奋斗与荣耀、“光与电”照耀着创新与突破,那么“数与网”则承载着方向与梦想。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改变了舆论传播生态,数字化转型成为媒体行业的关键词。2011年1月,衡水日报社主办的衡水新闻网正式运营;2013年9月16日,衡水日报微信公众号开通;2014年下半年,衡水日报社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相继开通,先后注册“衡水日报”新华社现场云、人民号、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等平台;2018年6月,开通衡水日报社抖音号;2020年1月,衡水日报客户端上线;2020年3月,认证衡水日报快手号;2020年8月,“学习强国”衡水学习平台上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阵地的高度,作出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面对新使命、新要求,衡水日报社聚焦建设“四全媒体”,通过改架构、改流程、改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整体转型,开始加快推进融媒体改革。如今,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采编一体化,实现了报、网、端、微同步发布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经过两年多在架构、流程、技术、机制方面的打造磨合,衡水日报社融媒矩阵日均新闻信息推送、发布量比平面媒体时代增长了近10倍,原创作品增加了70%。自衡水日报客户端上线至今年6月,衡水日报社全媒体浏览总量突破2.6亿,在全市奋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党和人民同行

我们一直在路上


“《衡水群众报》的任务是:在地委领导下,宣传党的总路线和方针政策,动员与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反映党的工作,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激励群众斗争热情……”首期《衡水群众报》由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邓拓题写报头。题为《办好党报,用好党报》的创刊词,由时任衡水地委副秘书长孙华峰起草。


从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召开,到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闭幕,从恢复衡水专区到地级衡水市成立,从撤地建市到衡水市被列入对外开放市……60年来,我们高举旗帜,始终坚持党报姓党、绝对忠诚,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激情澎湃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在投身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的新时代中,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办报宗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及时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把人民群众的意愿反馈给党,忠实当好党的“喉舌”,架起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我们坚守导向,始终坚持紧扣时代脉搏,讲好衡水故事。从根治海河工程开工到千顷洼东洼蓄水工程建成,从京九铁路首列旅客列车开通到衡水进入高铁时代,从我市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到“衡石欧”中欧班列首发,《衡水日报》忠实记录衡水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从解放思想大讨论到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从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到综合配套改革,从举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衡水日报》热情讴歌衡水儿女改天换地的宏伟实践……我们坚持围绕中心不变、服务大局不移、舆论导向不偏,以新闻的视角,忠实记录着衡水的成长变化,为衡水的发展跨越讴歌欢呼。


从《衡水企业家“河北园”里说原委》《我市中小企业急需“输血”》对营商环境的关注,到《一张“难产”的准生证》《社区卫生服务站刷卡难“卡”住市民就近求医路》对群众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推动;从对《武邑县10万余斤苹果遭遇滞销果农盼销路》《饶阳县50亩甘蓝滞销 菜农紧急求助》等助力“三农”的呼吁,到《故城两岁女童患肝病急需手术 费用筹措成难题》《星星火高考助学再掀暖心热潮》为救助弱势群体的奔波;从《家里发现蟑螂怎么办》到《春季赏花谨防过敏》;从《小区垃圾清理不及时 居民有怨言》到《这个路口 道路交通指示牌不规范》……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经验推广,到改革开放的声声呼唤;从建设经济强市、美丽衡水的氛围营造,到争先进位、勇闯新路的宣传攻坚……60年来,《衡水日报》始终坚持为党和政府凝心聚力,为改革创新撑腰鼓劲,为时代进步呐喊助威。我们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心,关注民生、倾听民意、扶危解困,彰显了媒体担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从对全国劳模耿长锁、王玉坤、宋欣茹的大力讴歌,到对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王文忠、张志旺的典型宣传,再到吴殿华、李双星、武大勇、陈奇峰、童莉、王小芬、杜光华、刘建峰……众多闪亮的名字,在《衡水日报》上熠熠生辉。60年来,我们敏锐把握城市发展的精神脉动,为社会发展成风化人,让这座城市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在《衡水日报》孜孜不倦地挖掘、烘托下,“道德高地”已成为衡水最鲜亮的品牌。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在湖城大地上不断被传承、放大、升华。公民道德建设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将衡水打造成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提供更深厚的道德滋养和更坚实的精神支撑。衡水也在崇德向善的新风中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和魅力。


不忘初心使命

我们一直在路上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60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代衡报人向下扎根,足迹遍及衡水大地各个角落。不断拓展的平台载体上,凝聚着几代衡报人跋涉的背影、奋斗的脚步。我们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奉献着心血、智慧与汗水。


数月前,听说报社正在搜集与报史相关的资料实物,年过八旬的老报人牟书铭送来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获奖证书与相关资料。那是衡水日报社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奖项——1982年全国好新闻受表扬版面。


2006年参加工作的编辑李耀荣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见到时任评议科科长张盛金的情景:他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脸庞,脸上架一副黑边眼镜,见人总是笑眯眯的,但说起业务来却是严肃认真、丝毫不留情面。每周一次的业务培训,他组织老记者们轮流讲课,将自己积累的采访写作经验毫无保留奉献出来。他采写的《钱向金动用“拉达”轧场火烧连营》曾获1987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他编写的《应知与应会》新闻业务培训书籍,至今还是编辑记者们的案头书。


现已退休的副总编段明轩,45年前曾经采访过全国劳动模范宋欣茹。从此,模范的故乡——饶阳县常安村便成了他一直的惦念。45年后,“衡报60载 重走前辈采访路”活动中,段明轩的女儿、衡水日报记者段文雅再次推开了常安村党支部的大门……老一辈新闻人手中的接力棒,就这样传递了下去。


60年来,我们的新闻采访方式不断进步,新闻生成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新闻传播方式日趋多元化,一代代衡报人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与信仰、追求与奉献,却从未改变。


1963年10月,衡水日报社派出精干力量,先后对饶阳县五公公社、耿长锁、王玉坤等先进典型进行报道,形成了舆论高潮。1976年8月,报社党委组织成立赴唐山灾区采写组,由总编辑徐向荣带队,一行6人在三河县、丰润县、丰南县、唐山市等地采访9天,行程1500公里,采写消息、通讯等多种体裁稿件33篇。1980年8月1日,《衡水日报》二版刊登《联产到人不是倒退》,解疑释惑,坚定信心,为农村改革鼓与呼。1984年,衡水地委派本报记者赴深圳采访枣强县与香港合资的中国联合皮草公司。次年1月,《衡水日报》连续刊发《南下访中联》系列报道,介绍特区改革开放的经验。


1996年6月,《衡水日报》组织记者对撤地建市集中宣传。8月洪水来袭,报社记者分赴抗洪一线连续采访报道,通讯《北堤壮歌》及后期编辑的《英雄本色》系列丛书,均获省“五个一工程”奖。9月1日,京九铁路首列旅客列车开通,《衡水日报》进行大篇幅报道,之后又组织专人对京九沿线采访,开辟专栏“京九沿线学习考察”。


1998年9月,《衡水日报》组织“沧桑巨变二十年环市千里行”活动,9名记者分成3组,历时一个月,骑自行车深入全市乡村采访,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2008年,《衡水日报》启动“记者乡村行”活动,分批次派出骨干记者走百村进千户,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感受新农村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耿长锁的故事》《炕的变迁》《三兄弟的养猪史》《菜农摇身当股东 小村劲吹致富风》《农家建“沼气”厕所上“星级”》等一大批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报道相继问世。一系列下基层活动,拉练了队伍、改进了作风,走出了好文风,磨出了好稿件,也把我们的报纸办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沧桑巨变20年环市千里行”采访活动。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时任《衡水晚报》要闻部副主任黄建主动请缨奔赴抗震一线。灾区晴天酷热难耐,雨天闷湿泥泞,蚊虫无休止的叮咬,更有余震天天发生。黄建克服种种困难,每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下抗震现场一幕幕感人场景,对衡水援建工作进行全方位报道。他想方设法到40多公里外的邻县上网发送,及时传回弥足珍贵的原创稿件。之后,记者张占祥参与了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云南彝良地震(2012年)、四川雅安地震(2013年)等现场报道工作。在灾区,张占祥白天是志愿者,清理废墟、抬运伤员、发放救灾物资,晚上是“战地记者”,蹲在帐篷里写新闻。在彝良灾区,他跑步经过一处路口时,身后突然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土石像瀑布般倾泻而下。仅差3秒钟,张占祥与死神擦肩而过……2021年10月,外宣部记者赵栋被派往北京2022冬奥组委张家口山地新闻中心任新闻发布材料主管。在126天的工作中,赵栋时刻铭记“衡水人、衡报人”的身份,主动担当、坚定自励,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摄影记者在深州桃园采访。

全媒体记者采访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


第一次写综述,青年记者张月亭数易其稿,被批评后难过得流下眼泪。但她毫不退缩,收拾好情绪继续思考深入采写,终于让第八稿成功见报。如今,她熟练掌握各类新闻体裁,被评为第四届衡水市新闻战线“五优”工作者。为了深入研究地域文化,记者韩雪自费购置上百种书籍资料,多方请教、深耕苦读。她曾采访数十位知情者,查阅文献上百万字,不厌其烦进行上百次修订、完善,只为使一篇调查文章做到严谨无误。为了拍到一张好的新闻照片,摄影部记者陈康背着10公斤的设备,爬上20层未完工的大楼楼顶。大雨倾盆,路上的行人都匆匆往家赶,新媒体记者张旭辉却抱起相机冲向小麦抢收一线。凌晨刚下夜班,来不及休息调整,日报编辑杨雯、沈晓燕就匆匆踏上开往石家庄的高铁,开始了在《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为期一周的跟班学习。80多岁的老报人陈福顺,至今还经常拖着颤巍巍的身体来报社投稿……衡报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著,不讲条件、不计得失,全部浓缩在这一幕幕日常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中。


青春不计耕耘苦,待到秋来实满盈!


60年来,衡报人倾力付出,奋力笔耕,创造了一系列优异成绩。截至目前,《衡水日报》有3件作品获全国好新闻奖,3件作品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自1984年河北新闻奖设立以来,《衡水日报》有1件作品获特等奖,64件作品获一等奖。报纸整体质量获得行业多项认可:在1995年全省组织的60多家报纸编校质量评比中,《衡水日报》差错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二五,名列全省第一;2006年,第三届河北省报纸质量综合评比,《衡水日报》一版被评为优秀报纸;2011年,《衡水日报》《衡水晚报》在河北省报业年度评比中,均被评为河北省印刷质量精品级报纸……


今年以来,衡水日报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守正创新、勇毅笃行中焕发新气象,全面推进报业争先进位、勇闯新路。衡水日报以提高办报水平为核心,在主题宣传、版面设计、新闻评论、民生报道、融媒传播等方面全面对标《河北日报》和省内外先进报社,在提升新闻宣传高度、靓度、深度、温度、广度方面持续用力;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主题主线,全力凝心聚力,鼓劲助威,引导全市干部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强市、美丽衡水建设中;以强化管理为重点,积极对标市委、市政府“两办”,开展以“树正气、强作风、求发展”为主题的精神面貌提升活动,通过建立周例会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强纪律作风整顿等措施狠抓作风建设;以《衡水日报》创刊60周年为契机,开展主题采访、主题朗诵、主题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浓厚了“家”的氛围。目前,报社上下精神面貌振奋昂扬,报纸质量显著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60年领航勇立潮头,60年革新永葆朝气!


我们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积极对标央媒、省媒,勇于探索,主动作为,不断提升办报能力和办报水平,推动报社在争先进位、勇闯新路上取得扎实成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我们,一直在路上!


视频摄制:张松 陈康 郭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