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牙变白牙——景县苦水营村,孩子们喝上了长江水,再也不用“继承”父辈们的大黄牙,可以露出灿烂的笑容了。

过去一直饮用含氟较高的井水,景县苦水营村71岁的村民张汝廷喝出满口黄牙。现在全村喝上长江水,苦水营的村民再也不担心黄牙了,张汝廷上小学的孙子孙女笑起来露出一口白齿,两辈人的牙齿色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阜城县刘老人村地处大运河畔,村内百年以上的老梨树就有5千余株,享有“运河古梨第一乡”美誉。前些年,受到地下水超采、干旱等因素影响,园内一棵500岁的老梨树枝干逐渐干枯。今年开春,村民惊喜地发现,枯死的枝干又发出新芽,且长得枝繁叶茂,古树又焕发了生机。

老树发新芽——阜城刘老人村,一棵500多年的老梨树发出新芽,结出累累硕果。

……

一黄一白、一老一新的变化,折射的是我市扎实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带来的水生态环境之变。


冀码渠是衡水湖西线引水的主要渠道,2018年我市实施了冀码渠截污改造工程,通过修建中水管道、新建重建挡水闸等工程,提升了衡水湖引水输水能力,改善了冀码渠沿线生态环境。

近年来,阜城县以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为抓手,坚持以水聚魂,挖掘水文化,建设了以1200亩水面为中心的阜城湖公园,精心打造了九大主要特色景点,让昔日风沙漫卷的“荒洼地”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新绿洲”。

过去数十年,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衡水地下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近年来,我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打出“节、引、调、补、蓄、管”组合拳,强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杨庄节制闸位于武邑县境内,是滏东排河上重要的调蓄水工程。2018年,杨庄节制闸列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进行重建后,进一步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大大提升滏东排河武邑县段的防洪、排涝、灌溉功能。

大力实施水源置换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分期实施”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水源置换工程,至去年6月底,全市4992个村实现江水村村通,332.21万农村群众喝上长江水,形成压采能力8084万立方米。

石津总干渠是岗黄水库水、南水北调江水进入我市的一条重要输水通道,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渠道养护力度,逐步恢复河流生态功能,改善河流生态环境,有效保障了沿途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

打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大会战。利用“一湖九河”主干河道、410条河渠及农村坑塘,启动水系连通清理整治,扩挖坑塘、疏浚河渠、铺设管道、建设涵闸,建设调蓄工程,疏通“主动脉”,畅通“毛细血管”,构建起引、蓄、灌、排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实现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

故城县芦庄干渠故城镇段施工现场。

多举措引调外来水。坚持有水必引,持续加大引江、引黄、引卫、引岳、引岗黄水库等调水规模,近3年全市引调水总量分别达到8.67亿立方米、8.53亿立方米、13.53亿立方米。今年1至6月份,全市已引调外来水14.99亿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年引水任务,有效保障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故城县芦庄干渠故城镇段施工现场。

枣强县依托河北田田圈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油莎豆种植等节水高效农作物,不仅减少了地下水消耗,又提高了农民收入,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全市840万亩耕地被划分为480万亩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100万亩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110万亩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节水示范区、100万亩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区、50万亩特色水果种植示范区,打造与水源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新格局。近年来累计发展喷灌、微灌和高标准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156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39,在全省处于先进水平。

今年以来,景县紧密结合农田灌溉需求和主干河渠分布,重点开展全域支斗毛渠水系连通工程,精准开挖、疏通沟渠,真正把地表水源送至田间地头。目前,该县已清理整治水道44.27公里,河渠辐射耕地面积达到85.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6.49%。

一系列压采措施的实施,治理效果初显,我市地下水位逐渐止跌回升。2014年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10.08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2014年的13.67亿立方米,下降至2021年的3.3亿立方米,年均减少地下水开采1.48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少采1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根据河北省地下水位监测结果,今年6月份,我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13.32米,这已是我市深层超采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幅度连续9个月全省第一。

景县苦水营村村民正在用长江水浇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