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读过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至今还深深记得初读时的感受:从开始的悠然到渐后的愈加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也愈渐迟疑,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作者是那么残忍与吝啬,我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这本书太过沉重,它展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那些曾经鲜活最终变得死寂的生命,像一块块石头压在我心上,压抑得让人无法呼吸,甚至超出了我的承受底线,暗暗起誓这本书今生再也不读了。


疫情封校期间,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我又情不自禁捧起这本书,心想经历了二十年的岁月洗礼,重读会是怎样的感受呢?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是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写照。福贵是一个标准的富二代,家拥百亩良田,尚有父母健在,还有美丽温柔的妻子相伴,人生巅峰也不过如此。他天天游荡于妓院和赌场,败光了祖上基业,赌输了所有的“福”和“贵”,从此福贵不再“福贵”。


中年想掘藏,从一贫如洗开始,浪子回头的福贵开始走向积极的人生道路。他慢慢发现,自己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妻子,一双儿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爹娘、女婿和外甥、朋友,甚至连家中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都是他中年获取的最为珍贵的宝藏。虽然福贵苦难不断,但一家三代浓浓的亲情贯穿始终,忍受苦难却不孤独。福贵在输光家产后,妻子家珍并没有埋怨,只是跟他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了。”他娘也在心疼他,对他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他爹虽气愤,却也没对他怎么样,只让他将债务换成铜钱挑去还债,目的是让他知道“钱来得千难万难”而已。福贵被抓壮丁后,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仍在炮火硝烟中,在又冷又饿的恶劣环境下坚忍地活着,因为一起做壮丁的老全劝说过他:“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所以,他“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口,想想我娘和家珍。”正因有了对他们的牵挂、亲情的羁绊,福贵有了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的信念,只要还活着,就还有再见家人的希望。


现实很骨感,福贵的真正悲剧从被解放军俘虏归家后才开始渐次上演。他亲眼目睹一个个亲人离去,一生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被抓壮丁期间母亲病逝,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女儿死后三个月,妻子也跟着去世;女婿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福贵心疼外孙,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被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尽管亲人们一个一个相继离他而去,但这些都是他中年获得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得到过,失去过,他的内心因亲人的温暖而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因为他的一生一直和他们同在。犁地耕田的时候,一贫如洗的时候,所有的家人都“围绕”在他的身旁,所以他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老年当和尚,一切归于平静,是晚年福贵的写照。故事的结尾,一人一老牛,两个“福贵”相依为命,他们慢慢地走着,仿佛要尽力把余生的路走完。支撑他生命的信念,就是活着,努力地活着。


二十年前初读《活着》时潸然泪下,二十年后再读,尽管已知道了主人公福贵一生的轨迹,但当死亡发生时依然会泪流满面。感受不同的是,以前是感慨命运的不公,悲悯人生的苦难,伤感一个人的无力,而今却感受到了一个社会底层人物的坚忍、温情和活着的力量。回想二十年前,我生活顺心,工作顺畅,是一名好老师、一个好军嫂。当我准备做一个好母亲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孩子夭折把我打入地狱,悲痛欲绝的我哭着问妈妈:我善良这么多年,为什么让我遭受这非人的痛苦?当爱人踏上归程的列车,我步行回家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孑然一身,时不时抬抬头怕眼泪掉下来,心中的悲痛无处宣泄。随着时间的推移,亲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伴我左右,朋友同事们的关怀和鼓励,让我一步步走出阴霾。于是,我不再怨恨,不再忧伤。


只有与这个世界和解才能释怀,跟世界和解就是跟自己和解,才能好好活下去。经历成就格局,闯过了生死劫,重生的世界充满阳光,不管再遇到什么大事小情,都会积极面对,泰然处之,因为我拥有了活着的力量。就像福贵一样,风雨过后,他用最平缓的语气讲述着他的故事,因为他懂了活着的真谛。如作者所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无聊和平庸、幸福和苦难。”


活着,是一种信念!活着,是一种力量!


作者:葛晓莉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