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市穆村乡庄火头村,元朝之前建村。相传旧时滹沱河流经此地,并设有水陆码头,村因码头而得名,后演化为庄火头。村中文化广场有一古槐,高9米,树干直径2米,需要三个成年人合抱才能勉强围拢,虽然主干西半侧的树皮已经脱落干枯,中间已形成树洞,却丝毫不妨碍它枝叶葳蕤、参天蔽日。


据《深州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唐朝初年,在盛产蜜桃的县域北部,有一香火鼎盛的全神庙,方圆百里范围内前来烧香礼佛者日日络绎不绝。”抗战时期在拆庙的时候,人们在佛像下发现了一本古书,书中记载庙宇建造之前,庙前就有一棵槐树,据此推断,古槐应栽植于隋末唐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悠悠岁月里,大槐树曾遭遇过天火雷电,曾被日军的子弹射穿身体,也曾被虫子蛀出虫洞,而这些疤痕都成为古槐生命中进程中的历练。随着滹沱河改道,曾经香火鼎盛的全神庙日渐凋零,最终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归于尘土。唯有这棵千年槐树依旧笑傲苍穹,生机勃勃。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如今的古槐高大伟岸、巍然屹立,它泰然自若、神韵冲天;它姿容绝美、气象万千。春天万眼新芽,凌空吐翠;夏天枝叶繁密,风雨不侵;秋天槐豆垂挂,晶莹似玉;冬天树枝伸展,刚劲壮美。


古槐树历经千载,和庄火头村的风土、人文、自然、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战争时期,它见证了抗日军民在这里设立的秘密联络点,利用古槐做掩护传递情报;和平建设时期,它见证了干部群众热火朝天投身经济建设的那份激情;进入新时代,它又见证了庄火头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喜人成就。


如今,为保护老槐树,村里在古槐四周围起了栏杆,修建了文化广场,广场内有凉亭两座,东称“清风亭”,西叫“静心亭”,还聘请衡水文学才俊曹宝武创作《古槐赋》镌刻墙上。如今这棵古槐树,已成为当地的一份乡愁记忆、一张文化名片、一种精神传承。



文/郭俊禹  图/陈月振


附:


《古槐赋》 


人有俊杰,木有奇伟。天之菁毓,地之佳酿。庄火头村,居深北之穆乡,处滹沱之故道。斯地槐生,吮天地之精华,纳日月之龙涎。古籍尝载,旧立全神庙龛,香火盛于隋唐;而彼之时,宇内槐已成荫,葱茏遮日蔽野。然则沧海桑田,水易庙毁,唯槐屹立,傲视苍穹沉浮。史有所据,民亦代传。苍龄千载,由此可鉴。


观夫古槐,六丈之高,姿越长空之云盖;斑驳壑骨,两丈之围,数壮汉而难合抱。虬根虎踞,俨然苍龙伏地;柯枝拱蟠,颇似万邦来朝。横空竞秀,霜皮黛色参天;俯视沃野,泽被桑梓方圆。若苍松之磐礡,如疏梅之俏奇,似修竹之繁茂,出幽兰之清芬。僻壤奇观,燕赵古木。俗神共赏,远近同崇。顶礼膜拜,奉若神祗。人树互佑,福寿延绵。


根扎蛮荒,饱尝水涝洪旱;涅槃焦木,敢叫雷电却步。寒暑荏苒,顺而不纵,逆而不移,笑傲沧桑荣衰。冰火经年,历劫弥健,天人钦敬,静观生灵迁变。日倭犯华,兵燹刀光涂炭。弹孔犹在,见证至善至坚。德润慧脉,烬木逢春复生。老树新枝,相携共话峥嵘。


槐园游思,树高千尺,全系根脉之深。慎终追远,庙堂虽高,当以民生为念。今者君子之喻,盖言品物之尊。雄风傲岸,凛然薄于九天;正气坚韧,岿然千秋流芳。敬天悯人,为求复兴梦圆。清风虚怀,自当勠力同心。

 

——陇右曹宝武应邀敬撰于乙未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