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张锡杰是相识46年的老同学。他是河北大学中文系首届“工农兵学员”,是我的学长,毕业后当了河北日报记者。我毕业后则回到塞外《承德群众报》做了编辑。都是新闻同行,交往联系较多。他擅长写人物通讯,我喜欢写散文、报告文学,彼此写了文章、出版了专著,也互相交流借鉴。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先后调到北京,因不在一个部委,也难得见面长谈,但友谊之树深植我们心底。


201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随笔集《红枫集》。70篇文章,30年岁月,每一篇都从他心底涌出,可以说是篇篇华章,字字珠玑,出版后好评如潮,引起了热烈反响。汤恒同志在为此书写的序言中,评介该书“有一纲三目:红为总纲,游、忆、记是三目。《红枫集》纲举目张,既有统领的精神,也有丰富的层面”。自然,我为有这样一位学长而欣慰、自豪。人进入老年,更是要有些精神的,锡杰笔耕不缀,并乐在其中,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红飘带》是《红枫集》的姊妹篇,也可以说是续集。全书除序言、跋外,分为六个部分——“红色基因”“家国情怀”“绿色发展”“师情厚谊”“赏析借鉴”和附录“红枫之缘”,保持了《红枫集》的风格和体例。仔细品味每一篇文章,寻找以“红飘带”为书名的原由,在《天安门的“红飘带”》中,作者做了完美的诠释。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观礼台上,那两条似从天而降的飘逸灵动的“红飘带”,环绕在天安门广场两侧,直至广场北端。这壮丽的景象让他受到强烈的感染,在“红飘带”的环绕下,人民英雄纪念碑更加巍峨高大,寓意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他心潮澎湃,豪情满怀,深情地写道:“我们……是见证新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70年巨变的亲历者、建设者和受益者。我们既是‘红飘带’——(红色基因)的继承者、践行者,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在和张锡杰的交谈中,让我感受到一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读了他的作品,越发感到热血沸腾的赤子之心。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受着革命传统的熏陶。他的远房爷爷张永言是抗日烈士,他对先烈的景仰深入骨髓,他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向先烈的告慰。在《抗日老英雄“七子星”传奇》中,作者以“爷孙跨越75年时空对话”一问一答方式,将老区委书记张永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干革命就不怕掉脑袋”的革命精神,“一粒子弹要消灭一个敌人”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一个个战斗场景和生动的故事,将爷爷这位神枪手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告慰爷爷:“您的梦想实现了!您的鲜血没有白流,革命自有后来人!”


作为革命后来人,作者情系革命先烈,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机会,他都会挤出时间到烈士陵园瞻仰。《来龙山的花朵》中,作者走进江西弋阳一个秀美的小山村,这里是方志敏烈士的故居,《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死——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等烈士宣言,早已牢牢地印刻在他的心中。他将烈士的遗言视为珍宝:“我流血的地方或在我葬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你们可视为我精诚寄托吧!在微风吹拂中,如果那朵花上下点头,那可视为我为中华民族解放奋斗的爱国志士致以革命的敬礼!如果那朵花左右摇摆,那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这段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于是在文章结尾处,作者有一大段精美的文字作呼应:“烈士‘精诚寄托’的鲜花开遍神州大地,来龙山的‘花朵’,是爱国之花、革命之花、创新之花、奉献之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花园’里,开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可以相信……在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春天,一定会开得更加万紫千红、分外娇娆!”


追随前辈的志向,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工作性质,更由于作者的追求与勤奋,他和一些革命老前辈多有谋面交集,在景仰与崇敬中,得到老人家的亲切教诲。《不忘初心的老红军邓六金》,就是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文章开头就把读者紧紧地抓住:“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文章从福建上杭县——古田镇这个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召开地——铺设开来,将主人公邓六金从童养媳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人生转折点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对这位革命老人肃然起敬!接着,作者从“土窝窝里飞出的‘金凤凰’”“死也要死在行军路上”“孩子们叫什么我都高兴”“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父老乡亲”,四个小标题,分别讲述了革命老人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枪林弹雨中的战斗历程、对革命下一代的呵护关爱、将一切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初心!时代变了,条件变了,但理想信念没有变。这是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牢记入党时的誓言,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头、那么一种革命精神,用行动践行不忘初心、奋斗终生的誓言。这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应该扪心、自问自查自检的课题。


锡杰常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伴随着共和国母亲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是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长大的一代人。”他对党和国家的感念发自内心,对每一天的工作生活十分珍惜。他说:“我们都是普通工人和农民家庭的穷孩子,家境贫寒,没有毛主席和共产党,怎么能豪迈地走进大学殿堂?”锡杰的身世和经历,是很不平凡的,使他对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渗入他的骨髓,融入他的心灵,铸就他的灵魂,展现出的是他的一颗赤子之心。所以,回报祖国成为他铭刻于心的誓言。


20世纪90年代初,张锡杰从石家庄“赶考”来到北京的红墙里,从抛头露面的记者变为幕后的文稿起草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后,锡杰很快转换角色,立志做一名党的合格的人民公仆。他有着峥嵘不凡的人生经历和赤子情怀,在工作中注意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深入了解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歌赞伟大的新时代,描绘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抒发圆梦路上的新期待。《一份地契见证农村变革》是一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大文章。作者从家父珍藏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说起,把读者带回到“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的轰轰烈烈的土改年代,破除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这是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事件,父亲捧着这份土地证,“心中的甜蜜和幸福是说不尽的”。由此,作者用十分自然的讲述,在文章中拉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党和政府从发展农村经济、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克服和纠正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大呼隆’的平均主义”,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吃、穿、用、行不用愁的小康生活”,向“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思想纯洁,笃实谦躬,心无旁骛。锡杰的记忆力极强,特别是讨论写作上的事,几十年前的往事都会让他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好大嫂>与思想解放——新闻改革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他通过对40年前一次采访的回忆而成。为了改变记者下基层少,写文章“穿靴戴帽”“帮腔帮调”的情况,他通过省妇联的一个线索,不由分说,坐上长途汽车往衡水地区的故城县赶。经过一路颠簸,虽然到了故城,可是还要走40多里土路,才能到采访对象住的姜庄村!他咬咬牙,硬是在晚上9点多赶到了姜庄村。当晚,土炕上,小桌旁,油灯下,他对尊老爱幼、团结妯娌、勤俭持家的王秀荣一家进行了采访。在这个18口人的大家庭中,大家都向这位没有架子、两腿泥土的记者倾吐心声,讲起生活中的故事。由于采访深入,这篇5000多字的人物通讯《好大嫂》,很快在《河北日报》头版发表,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几所大学请他去讲体会,传授经验。师生们说,新的时代更需要树立先进典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团结和睦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的好风尚。而这样生动的报道,只有记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获得。


虽然锡杰离开记者岗位许多年了,但是他一直保持着用记者的思维、记者的眼光审示世界,用记者应有的责任与勤奋记录下来。《搏天揽地“追梦人”》就是他应邀赴合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讯》通讯员培训班讲课,有幸参观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走进了王小谟院士、吴曼青院士铸梦想和洒血汗的实验室,聆听了两任所长及科研工作者们“国字当头、创字开路、改字为先”的可歌可泣动人事迹后,写出的散文式通讯。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当我国自主研制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预警机,拖着长长的彩烟领航空中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的王小谟和38所集中收看阅兵式实况的工作人员们,齐声欢呼: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使命,是梦想,更是责任,一个人为了使命可以奋斗一生、无怨无悔。这让锡杰无比激动,他用细腻的散文式通讯创作手法,热情讴歌院士们的风采。


锡杰待人热情又不失分寸,情感真挚又有几分不泯的童心,让人读他的文章,感觉是随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次漫步,在轻松品味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咀嚼人间温暖与真情。《我与恩师吴庚振教授》中他说:“我与吴老师的师生情,跨跃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是人世间不是父兄而胜似父兄的一种纯洁真挚的情谊。”于是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他写了野营拉练中,吴老师背着行囊和同学们一块长途跋涉的情景;写了在老乡土炕上的煤油灯下,老师改写“战地”报道的身影;写了老师指导他学习哲学,提高政治敏锐性的故事……字里行间是满满的感动,如陈年老酒,回味悠长。


经历是最好的成长,也是珍贵的人生财富。将真情倾泻在稿纸上,以散文形式描绘自然景观,引人入胜,托物寄情,敞开心扉,也让读者从中感悟思情,在心灵深处唤起对祖国的热爱,对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们的崇敬。《白鹭洲的骄傲》作者从引用郭沫若《七律·宿吉安》入笔,把郭老“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心境进行了分析,“身处白鹭洲远看有螺子山、青原山、神冈山三山环抱,近看有轮船、客船、渔船穿梭而过。朝看红日,天空和水面双轮东升;晚霞夕照白鹭鸣叫,鸟雀归巢,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象”。作者这段美文与郭老的诗作形成呼应,表达了对祖国无限钟爱之情。由此,笔锋一转,大段写实,回忆了文天祥壮怀激烈之气节,接着写到一批从白鹭洲走出的曾延生等革命先烈,他们面对敌人的屠刀,慷慨赴死,义无反顾。好一个白鹭洲的骄傲!更是祖国的骄傲!


革命先烈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千秋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在《“好好学习”寄深情》这篇文章中,从双胞胎孙女妍妍、娴娴带回的北京育英学校校报《育报》说起,引发出毛主席为鼓励少年儿童而题写“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过程和感人故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话题,作者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求知善读”的读书方法的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者把好好读书学习视作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的法宝,娃娃们的成长、领袖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以一以贯之的努力,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一条红线,醒目亮丽,令人警醒。


……


掩卷沉思,我眼前似有一条红色的飘带飞舞,这飘带可以把人们引入红色的历史记忆,可以激励我们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站在百年历史的交汇点上,沿着这条飘带我们可以走向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征程……(本文内容系节选)


作者:张文祥(系中宣部新闻局副局级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