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带大家了解一下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虽然每个人对艾滋病病毒有相同的易感性,但是每个人感染的危险性并不一样。在性传播中,一个人是否有感染的危险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性伴侣多少、性伴侣安全性高低、性行为方式不同、安全套使用与否、是否患性病等。


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HIV)。


HIV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存在于细胞内的病毒与细胞同存亡,离开人体不易生存。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对热敏感,在56℃条件下10分钟即失去活性。对常用的消毒剂都非常敏感,如50%的酒精、35%的异丙醇、0.1%的漂白粉液、0.5%的甲醛等,作用2至10分钟后即可将病毒灭活。


艾滋病能治愈吗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方法,全世界仍无有效预防感染的疫苗问世。科学家还预测,在未来好多年里都不大可能研究出来有效的疫苗。在一定的时限内,科学的发展也有自己的疆域。


科学家发现,HIV在人体不断复制形成子代病毒,其抗原性已经迥然不同于母代,导致无法研发出有效的疫苗。HIV可能是目前为止最狡猾的病毒之一了。


HIV具有快速复制产生变异能力,在人体内平均周期只有2天就更换为新生病毒,这使得不规范治疗容易出现耐药性。


艾滋病期是感染后病程的最终阶段,CD4免疫细胞明显减少,体内病毒明显升高,出现各种严重感染、肿瘤。


截至2020年,全球存活的HIV感染者大约3700万人,累计死亡超过3000多万人。


为什么说艾滋病可防可控


面对艾滋病,人类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在掌握了更多科学知识和防治规律后,研究人员达成共识:艾滋病可防可控。策略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早检早治。”


检测存在窗口期,即从病毒感染人体到血液中能检出HIV的核酸、抗原或抗体需要一段时期。“窗口期”尽管检测不出抗体或病毒,但同样具有传染性。不同检测方法的窗口期长度不同。最常用的是抗体检测,其窗口期在4至12周。核酸检测是目前最先进的方法,可有效缩短窗口期至感染后1周左右。


一般情况下,如果上次高危行为12周之内没有再发生高危行为,也没有检测到抗体,就可以排除艾滋病感染。


20世纪90年代中期,科学家创造了俗称“鸡尾酒疗法”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就是由作用于病毒不同复制阶段的药物组合在一起的治疗方法。自1996年使用以来,大幅降低了艾滋病的病亡率。


研究证实,实施规范抗病毒治疗后的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下降,不但自身免疫力增强,而且对外传播的概率明显下降。


我国关于抗病毒治疗时机的调整历程,从CD4细胞≤200个到≤350个再到>350个开始治疗,最后到对所有HIV感染者均建议尽早抗病毒治疗。越早开始治疗,越有可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防治艾滋病,我们能做什么


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是控制艾滋病的有效“社会疫苗”。按照知识、动机和行为相互关联的逻辑关系,只有掌握了预防知识、意识到风险,才可能拒绝危险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所以国家引导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


综合干预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情况下,坚持每次性行为都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在暴露于高危行为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也可减少感染风险。


“应检尽检”是发现感染者的重要措施。感染病毒之后,通常有一个长达8至10年的临床潜伏期,在发病期之前,看不出来是否感染了,检测是唯一判断方法。建议有过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怀疑接受过不安全输血的人等,要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


“治疗即预防”是重要防控策略之一,对于所有感染者都建议早治疗。我国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虽然现有的治疗方法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发病,延长生命,减少传播。


感染艾滋病的孕产妇应及时采取医学手段阻止病毒传给婴儿。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成熟、成本可控、社会效益好,国家一直致力于让“零艾滋”的目标首先在孩子身上实现。

来源: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