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我们到山东超然台古城参观。


来到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楼下苏轼的雕像,还有雕像上的一句诗“把酒问青天”。这让我想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苏轼与友人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兄弟子由,留下了千古名作,传唱至今。


超然台,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知州时所建。当时诸城西北墙上有“废台”,苏轼“增葺之”而成,“日与其僚,览其山川而乐之。”其弟苏辙依据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意,命名曰“超然”,并作《超然台赋》予以赞咏。超然,即超脱尘世、乐天知命的意思。苏轼政务之余,或远眺名胜古迹,或抚琴抒发情怀。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是在此台上一气呵成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苏轼和其弟苏辙兄弟情义的深厚。


漫步古城,不禁又想起了苏轼的另一首诗《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苏轼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射出内心郁积的情绪。


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宋神宗熙宁八年十月,时年四十岁的苏轼祭常山回,与同官会猎,感慨颇多。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被压抑在心底“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理想抱负,顿时迸发出来,于是他挥笔写下第一首豪情满怀、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放壮词——《江城子·密州出猎》。整首诗充满着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次来到超然台古城,让我收获了许多历史知识,睹物思人,让我更加了解了苏轼。


作者:李木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