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摄制:张旭辉 李玲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是《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刊,最初为石印,三日刊,社长由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1938年4月,《抗敌报》转为晋察冀省委的机关报,邓拓任报社社长,主持报社工作。1938年8月16日,报纸改为铅印,隔日刊。1940年11月7日,改为《晋察冀日报》,为日刊。报纸的内容以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通讯、社论、诗歌、漫画等为主,并创办了副刊《老百姓》。所刊载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成为根据地军民了解八路军抗战和根据地政策的主要渠道,也是边区党政军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与其他报纸合并为《人民日报》),在十余年的办报时间里出版2845期,发行量从最初的1500份扩大到几万份,最多时达5.5万份。
邓拓。(资料图片)
在《晋察冀日报》办刊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最有名的是“八匹骡子办报”“七进七出铧子尖”。
为适应游击办报的需要,报社人员尽量减轻设备的重量以便于转移,比如排字工人把铅字缩小,把笨重的字架改成可装卸的轻便字架,把笨重的石印机改成用枣木制成的结实轻便的木制机。邓拓还要求编辑和记者写文章都限定在3000字以内,以减少字盘重量。同时,邓拓还用特制木箱装字盘,装好就能搬走,架起就能拣字。因为报社的全部设备拆装方便,敌人来时,拆完装入箱子搬到骡背上就走。等到了安全环境,立即卸下设备,安装完毕就可以开工。全部设备用八匹骡子就可带走,非常适合当时的游击环境,因此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说法,可谓是中外新闻史上的奇迹。
铧子尖是平山县滚龙沟南山深谷中的一个小山村,1940年冬到1942年春,晋察冀日报社曾长期在滚龙沟一带驻扎。1941年8月22日,日伪军7万多人“扫荡”晋察冀边区,2000余敌人合围滚龙沟一带。当时,报社为了赶印当天的报纸,行动迟了一步,来不及转移设备,于是,他们把设备埋藏在铧子尖,报社人员则与当地群众、民兵、游击队一起与敌人周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敢机智地“七进七出铧子尖”,反复七次挖出设备工作,埋好设备转移,硬是在敌人“扫荡”的25天时间里出了23期报纸,对稳定根据地民心军心、鼓舞军民抗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出版和发行好《晋察冀日报》,在抗战期间有34位报社工作人员在与日寇战斗中牺牲,还有多人在发送报纸途中献出了生命。《晋察冀日报》和晋察冀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它不但见证和记录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发展、壮大,而且鼓舞了根据地军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一个创举和榜样,被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誉为“民族的号筒”。
资料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