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短视频。


这是百年求索开拓的历史纪录——每一份党报党刊都见证着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光辉进程与伟大成就;


这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每一个展览板块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激情与闪光智慧;


这是一个平凡农民的不凡梦想——每一步收藏历程都凝结着个体在时代浪潮中的不懈打拼与耕耘收获;


……


6月2日,距离党的百岁生日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山东省德州市齐鲁古玩城一条安静的小街上,刚刚成功入选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报纸展览百馆工程的“福全报馆”,迎来了又一批慕名前来的参观者。报馆的主人衡水市饶阳县王同岳镇南京堂村农民张福全深感欣慰,因为他痴心追求整整30年的梦想——用跨越百年的百万份党报党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终于实现了。


张福全展示自己收藏的老报刊。张旭辉 摄


一个农民工的梦想


1970年6月,张福全出生在南京堂村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靠着祖传的木匠手艺,1990年,20岁的张福全只身闯荡石家庄,汇入了农民工大潮。他从装修工干起,每天起早贪黑能挣到50多元钱。每当夜幕降临,他穿过繁华的城市街道回到自己狭小简陋的出租屋时,总有一个念头袭来——摆脱这干瘪枯燥的日子,过上有梦想有追求的生活。


张福全和老报刊结缘,源于有几次给老房子装修时,清理出了许多尘封多年的报纸杂志,主人委托他当破烂儿扔掉。张福全无聊时就翻翻这些报刊,越看越觉得扔掉太可惜,因为党和国家的许多大事都记录在上面。


转眼到了1991年7月,举国上下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张福全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那些有价值的权威的党报党刊尽可能多地收集起来,等30年之后到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时,举办展览给党献礼。


有梦想的日子会发光!从此,张福全充满斗志地走上了边打工边收集老报刊的道路。


在石家庄干装修、当保安的十几年间,正是张福全过得最艰难的时候。为了省出钱来集报,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最难的时候,一天就啃两个馒头,身体瘦得皮包骨。当时,他住的出租屋里,地上、床下、箱子里……到处都是老报刊。不管日子多么难挨,他都舍不得卖掉这些“心尖子”。


用张福全自己的话说,每当他一边嚼着馒头咸菜,一边注视着越来越多的老报刊时,就感觉梦想在一步步接近,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福全和妻子修复老报纸。周春旺 摄


一个集报者的“流浪”


没有家底支撑,打工收入微薄,还有养家糊口的压力和来自家人的反对,种种不利条件限制着张福全。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面对集报路上的艰难困苦,上学时语文课本上的这句话支撑着他。


而真正给予张福全思想力量的,是他收集到的党报党刊。在日复一日的收藏与翻阅中,他对党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世界,这是一个无比伟大坚强的政党。“集报再苦再难,能苦得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吗?能难得过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吗?”张福全常常这样提醒自己,人活着,终究是要有点儿目标的,既然选择了以集报铭记党史,就要一往无前、一生坚守。


就这样,张福全怀揣梦想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离开石家庄开始到全国各地收集老报刊。特别是近10年来,张福全加紧了集报的步伐。在老家忙完夏收和秋收,他便拿着地图和记录本踏上征途,每年都有一半多的时间奔波在路上,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得到线索就奔过去,火车有时一坐就是好几天。”张福全回忆,当年舍不得买卧铺就买硬座,下车后也舍不得住宾馆,无数次为了省钱在城市的桥洞和街头风餐露宿,许多路人把他当成了“流浪汉”。每次收集到想要的报刊,他就用包袱一裹背在身上,如果收集得多就装到提包里用小拉车拉着。虽然许多时候花了几百元路费却一无所获,但是他痴心集报、从不后悔。他记得辗转上千公里找到《晋察冀日报》和《新青年》的那一次,自己在心里乐了好几天。


老家的乡亲们听说了张福全的故事后,纷纷摇头,觉得他“魔怔”了。而他却憨憨一笑,背上包袱又出发了。


“福全报馆”入选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报纸展览百馆工程。张旭辉 摄


一个收藏家的初心


今年,是张福全专注收集老报刊的第30个年头。2021年元旦一到,他开始既紧张又兴奋——这条路走了30年,从青春年少到天命之年;一个梦追了30年,从第一份到第100万份……在迎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刻,回望一路艰辛,他说自己收获最多的还是感动与幸福。


“仔细算算得有110万份了,几乎都是党报党刊。它们深深地刻在我的脑袋里,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熟悉和亲昵,每份报纸都有自己的年龄、性格和优点……”张福全眼泛泪光,娓娓道来。他拿起一本纸张泛黄的《共产党》月刊介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理论刊物,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共出了6期,这是创刊号。它第一次举起共产党的旗帜,第一次喊出令人激动的“共产党万岁”“社会主义万岁”。


还有一本1917年4月1日出版的第三卷第二号《新青年》,张福全也视若珍宝,因为上面刊登着毛泽东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画生”。这篇文章他曾读了许多遍,认为直到现在也很有意义。当年,还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的毛泽东就对旧中国“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现状深感忧虑,提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


“这篇评论的作者是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这是他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张福全展开一张1984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指着上面刊登的《中青年干部要“尊老”》一文说道。


“这两份《解放日报》刊有解放深县和安平的消息。”


“这两张《新华日报》还有解放衡水和饶阳的消息。”


……


说起这些报刊上的故事,张福全打开了话匣子。他还回忆道,那本《新青年》是河南洛阳的一位耄耋老人赠给他的。十几年前的一天,他第一次去老人家买书,老人嫌钱少不卖。他摸摸自己的钱包只得无奈地走了,但并没有放弃。


此后,张福全每月都会拎着礼品去看望老人,并向老人讲述自己集报的经历。半年多后,老人终于被他的执着所打动,拉着他的手说:“小伙子,你真不容易。建党100周年我是赶不上了,但我支持你,书不要钱,送给你了。”


张福全永远也忘不了这位老人,连续四五年前去看望,直到老人去世。


30年来,张福全还收集到七八千份各类报纸的“号外”。自1890年至今,报道中国重大事件的“号外”几乎都被他收集全了,他也因此在收藏界赢得了“号外大王”的美称。


2021年5月,山东集报年会与会人员参观“福全报馆”后合影留念,前排左三为张福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福全常常把收集到的老报刊捐赠给各地博物馆、档案馆,鲜红的收藏证书有一大摞。他收藏老报刊的成绩也逐渐受到业界认可,成为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会员、山东省收藏家协会集报部副秘书长、德州市收藏家协会理事,实现了从普通农民到收藏家的华丽转身。


今年5月,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研评部主任彭援军、会展部主任周连成在参观了“福全报馆”后,赞誉馆中藏品数量多、质量高,并对张福全积极利用收藏的党报党刊宣传党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张福全认真书写《入党申请书》。张旭辉 摄


一个追梦人的心愿


走进“福全报馆”,上下两层共55平方米的小屋里挂满了报纸。张福全和年近八旬的老父亲张海茂专门制作了木头展架与隔断,建党篇、建军篇、抗战篇、解放篇、建国篇、成就篇六个展览板块依次排列,一份份依旧散发着油墨香的老报刊静静诉说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


“能入选中国收藏家协会主办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报纸展览百馆工程,中国报协集报分会的专家还专程来祝贺,我觉得特别自豪,这些年的辛苦终是没有白费啊!”望着红底黄字的“福全报馆”招牌,张福全满心激动与欣喜,“‘七一’前后还要到饶阳县王同岳镇和留楚镇举办小型展览,把党的百年历史展示给父老乡亲。”


“追梦30年,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展览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但我还有一个最大的遗憾,那就是还没有入党。”张福全说出自己的心愿,“这些年我整天和这些党报党刊在一起,对党的思想认识一天比一天加深,也学到、悟到了太多太多。我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将是我一生的光荣。今后,我还要利用好收藏的党报党刊,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从中汲取奋斗的力量!”


“我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坐在一张简陋的桌子旁,张福全认认真真地书写着。他心潮澎湃,满怀憧憬,仿佛写下的每一笔每一画都是在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张福全说,一定要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心愿,成为9100多万名共产党员中的一分子,继续在收藏党报党刊见证时代发展的道路上走下去。



衡水日报客户端已开设【读党报学党史】专栏

将陆续推送100期系列报道

让我们走近张福全收藏的党报党刊

一起学习党的光辉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敬请广大读者、网友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