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高龄的他,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历经生与死的考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毫不犹豫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为了将父辈们的抗日英勇事迹留存下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四处走访求证,历经10年写成抗战小说《前赴后继》。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与担当、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他就是建国前老党员——武强县北代乡杜林村的高枢英。



高枢英是革命烈士后代。1942年5月份,在吕正操将军指挥下,冀中部队展开了“五一”反扫荡战役,高枢英所在的杜林村是抗战堡垒村,高枢英一家又是村上的堡垒户,担任抗日区长的父亲高瑞芝在反“扫荡”中壮烈牺牲。高枢英本人不仅目睹了日本鬼子的“三光”罪行,还参加儿童团站岗放哨,亲眼看到许多军民团结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这些感人事迹激起了高枢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1949年5月1日,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身为革命后代,高枢英入党后处处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中去,走到哪里就把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带到哪里、传承到哪里。工作之余,父亲高瑞芝出生入死投身抗日斗争以及母亲和乡亲们做军鞋、掩护抗日干部的轶事一直萦绕在高枢英心头,写一部反映抗日题材的文艺作品,成为高枢英的一个心愿。从2005年开始,高枢英经过反复构思,开始了抗日小说的创作,他把这部小说定名为《前赴后继》。


小说从日寇1937年9月27日侵占武强县写起,一直写到1945年5月武强县城解放。书中描写的军民团结反“扫荡”、地道战、破袭战、化装进城搞侦察、巧计端日伪岗楼等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肺腑,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尤其是书中写到村、区、县、冀中23团及抗日堡垒户在与日寇英勇搏斗中,许多人英勇不屈、壮烈牺牲,他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催人泪下。


为写出这部小说,高枢英多次走访抗日老党员及其亲属,重走抗日根据地,实地查找抗日遗迹,同抗日老党员座谈,一字一句记录下抗日事迹。为了这部小说,高枢英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2008年,他的老伴中风后到北京住院治疗,在陪床侍候老伴的空闲时间里,高枢英仍然趴在床头笔耕不辍。有时人多嘈杂,他就躲到犄角旮旯处,借助微弱的灯光挑灯夜战。凭着这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2009年,高枢英终于完成了900页的初稿。



创作期间,高枢英多方征求武强县各界人士的修改意见,对该书举行了反复修改完善。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推动下,武强县作家协会的同志帮助其对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和编辑。


2015年,武强县委、县政府在武强年画博物馆会议室召开了《前赴后继》首发式,抗战小说《前赴后继》正式问世。该书共54章、23万字,是武强县以该县8年抗战为历史背景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前赴后继》的问世,不仅圆了高枢英几十年来出部抗日斗争书籍的梦想,也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他激动地说:“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继承先烈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


通讯员:刘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