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节,朋友来看望,带来他不久前出版的两本书。一本是《笔耕拾零——从珞珈山到北京城》,写的是他的成长历练过程;一本是《党建实导——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介绍的是他在南方电网对“党的建设实际工作的指导”。在书中他写道:30多年,“自始至终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党建工作。无论是党建理论政策研究,还是党建实际工作;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基层,一直秉持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信条,做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知心朋友,感到他讲的是肺腑之言,也不由地想起了我们相识相交的20个春花秋月。那是20年前的冬天,全国农村正准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活动(以下简称“学教”活动),作为所在单位的政治组组长,我承担着统揽“学教”活动动员大会讲话稿的任务。有关部门为起草好讲话稿,从省市组织部门抽调了“笔杆子”。那是跨入21世纪的第一个冬天,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责任感加上紧迫感,压得我寝食难安。一个晚上,我带人赶到起草组驻地“通稿”。三个部分一个部分需要重写,一个部分需作重要修改。只有第二部分基础较好,不用做大的修改。而起草人是湖北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当时他正患感冒,显得有些憔悴。匆匆一面,没留下深刻印象,但他的名字——史正江,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事有凑巧。2001年春天,为起草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带人赴重庆、湖北调研。路经武汉时,记起了史正江,约他来驻地见了个面。了解到他来自湖北“文化之乡”天门市,自幼酷爱读书写作。大学读的是武汉大学哲学系,是从东湖边上的珞珈山起步的。毕业后,先在基层工作了两年,由于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986年被调到省委组织部,先后在办公室、组织处、研究室工作了15年。在演艺界有句行话“台上一现,台下十年”,是说精湛的演技水平包括一招一式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文稿起草也有相同之处,能写一手好文章,富有哲理的语句包括“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往往都与多年的积累与积淀有关联。


当年有一个响亮的口号:“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回到北京后,我向领导汇报了史正江的情况,经组织批准借调他来到了北京的红墙里。正江领悟力和摹仿力比较强,适应得也比较快,很快就成了骨干。我所在的单位,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甘于奉献,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搞文稿服务,需要有一种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忘我工作的精神境界。当时条件差,晚上加夜班,补助2元钱,还不够买一包方便面。所以,我一方面鼓励大家以事业为立身之本,增强政治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小环境,为大家办实事。比如我和一位同志参加中直工委的党建征文,获得的500元奖金全部用来买方便面和改善组里同志的生活。还有组里的同志们经常加班加点,对夫人和孩子关心照顾较少,为表示歉意,就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组同志签名给每位同志的夫人寄一张盖着中南海邮戳的贺年片。这些有点“苦涩”味的往事,今天回忆起来还很留恋呢!


组里人手多了,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局,提高文稿服务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我们在要求大家全面提高所需政策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求每个人自愿跟踪一到两个领域的前沿或趋势,增加知识的储备,比如,有的跟踪政治建设,有的跟踪现代科技发展,有的跟踪党建政策研究,有的跟踪民主法治建设,有的跟踪生态文明建设等。同时,着眼于提高全组起草文稿的水平和能力,结合文稿实践,配合党的工作大局,集体撰写了许多文章,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理论界、新闻界的好评。这些文稿不少署名“钟怡祖”,是“综合一组”(后更名政治组、一组)的“谐音”。说起来,第一篇以“钟怡祖”署名的文章——《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读物》,发表于1994年5月24日的《人民日报》。当时的组长是于维栋,我是积极参与者。而我当组长时,正江是积极参与者。2005年他当组长后,则把“钟怡祖”的写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这次《笔耕拾零——从珞珈山到北京城》出版,他把《钟怡祖文集》30篇文章作为附录收入书中,充分体现了他对这一笔名的“感情和缘分”,也使“三把柴”(三任组长)同烧“一团火”(钟怡祖),成为一段佳话。


2011年秋,正江调往国企,先后担任两家中央企业党委(党组)专职副书记。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发挥在实干中勤于思考、在忙碌之余善于总结的长处,围绕新时代国企党的建设的新目标,开始了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研究和实践的新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如鱼得水,开始了党建研究和写作的第三个“活跃期”,先后推出了《党建十论》《党建实导——从认识论到方法论》《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十六讲》等专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在为《党建十论》作序时评价说:“30多年的职业生涯,他从未离开过党建领域,都在专心致志地学习党建、研究党建、从事党建,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爱党、忧党、为党、护党的可贵品质。”


应当说,在党的百年奋斗和建设史上,党建工作者也有一份功劳!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新发展阶段的征程已经启航,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党的建设的新课题正等着我们去拥抱!


作者:张锡杰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