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鱼”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过来人,不仅不陌生(它是捉鱼的一种方式),还大都亲历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远的不说,地处低洼的黑龙港地区武强县的大平原上,一般农历六七月份,雨量集中,洪水泛滥,十年九涝,淹没了庄稼,河中的鱼也顺水而下,人们在田间劳作时都能看到水中的游鱼。那时我10多岁,拉着簸箩(盛米面的用具,大都是粘柳或木板做的,呈圆形或长方形)当船用收割残秋的高粱或玉米,运气好时顺手就能捉到鱼,回到家里,娘给煎了,香得要命。


农谚说“涨水的蛤蟆,抽水的鱼”,这话不假。水抽(水位下降)了,人们就开始淘鱼了。淘鱼时,在不足尺数深的水面上(多在庄稼地里或草地里,因鱼儿喜在这里隐藏),先用铁锨挖泥,垫高一圈,一般一两间屋大小,在圈内一侧(最好是水最深处)再垫高U形小圈,缺口与大圈相连,然后在小圈的一端放个筛子或竹帘子并用木桩加固,把垫起的泥墙挖开,淘鱼人站在小圈里用脸盆或桶就可淘鱼了。随着连连向圈外淘水,水透过筛子或竹帘向小圈内流动。快到淘净时,鱼露着背在水中蹿动,另外的人就用笊篱捞、用手抓或用网捕鱼了,把抓到的鱼放到有水的桶里,这场淘鱼就算完成了。


真正淘鱼的最佳时机,是深秋后上冻前,这时地里的水都退到村边的坑塘了,既不用垫埝子又是农闲时节。只要在坑旁挖个适当深坑作淘鱼坑,在中间留个口支好秫秸箔或竹帘子就可淘鱼了。看坑大小,水多少,一般需十多人搭伙才能完成。准备好工具,叫齐人,歇人不歇马,几班人轮流淘水,也有用抽水机的。当时最理想的,是我村西北角占虎哥和福臣哥家的大坑,两坑相隔不到五米,中间是人行道。淘鱼方法同前。淘鱼时,先把一个坑的水淘到另一坑内,拾完鱼后,把中间小道挖开,挡好帘子,让水自流到原坑里,待水不流后,堵好道口,照前法继续淘。


淘鱼多在白天进行,也有挑灯夜战的。淘到一定程度,水少了,开心的时刻就到了。坑四周围满了人,场面壮观啊!只见一条条鲫鱼、鲤鱼、白鲢腾空而起,跃到一两尺高,啪啪作响;一群群游鱼似热锅上的蚂蚁四处乱跑,把水搅得浑浑的……观看的人群指手画脚,说着、笑着,小孩们乐得拍手蹦高。


鱼淘得多时,分拣后,拿到集市上卖个零花钱,一般的都是自食、馈赠亲朋好友,有的还把加工后的煎炸熟鱼,端给众人。


一晃多年过去了,各项水利设施逐步完善,涝能排,旱能浇,机电配套工程遍地开花。当年淘鱼的场景消失了。留住的是心间那缕美好的乡愁,亲情感、尊重感、礼节感的交融和延续。


作者:王长青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