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军屯镇赵庙村是一个有着近2000年历史的村庄。关于村名的来历,《故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相传,孔子弟子子游过此,后人为其建庙一座,叫子游庙(庙中碑至今尚存)。后赵氏迁居,故名赵家庙,后简称赵庙。”赵氏是何时迁入的,汇编中没说,但其附近的刘庙村、关庙村都明确记载是“东汉时期”刘姓、关姓“在此定居”,因此可以推定,赵庙的赵姓至少也是东汉时期于此定居的。


那么,既然是家庙,赵家庙祭祀的是谁呢?这还要从东汉时期说起。


光绪十一年版《故城县志·人物卷》有一段记述:“赵苞,甘陵人,从兄忠,为中常侍。苞耻其宦官名,誓不与通。初仕州郡,举孝廉,再选广陵令,政教清明。灵帝时,郡表其状,迁辽西太守,名振边族。到官明年,遣使迎其母妻垂当到郡,道经柳城,值鲜卑入寇,劫质苞母,载以击郡。苞率步骑与贼对。贼出母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毁忠节,惟当万死无以塞罪。’母遥谓曰:‘昔王陵母对使者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苞即时进战,贼即推破,母妻皆为所害。苞殡葬母毕,自陈归葬。葬毕叹曰:‘食禄以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


这段文字不长,却讲述了一个感天动地的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在武城县子游庙附近定居的一户赵姓人家,出了一位英雄人物,此人叫赵苞。赵苞父亲早逝,幼年失怙,与寡母相依为命,家道维艰,日子过得十分窘迫。尽管这样,母亲还是苦身勠力,靠着纺织针黹赚些钱米供他读书。母亲的坚韧与温厚,在赵苞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刚毅不屈的种子,养成了忠义笃实的优秀品德。他将自己的字唤作“威豪”,意欲效古今勇武好义威猛豪杰之士,学有所成,报效国家。


赵苞的堂兄赵忠是汉灵帝时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之一,与宦官头子张让等狼狈为奸、祸国殃民。有人见赵苞家境艰难,劝他不要死心眼儿,何不向权倾一时的堂兄赵忠求助?赵苞却冷冷一笑,说:“难道你没听说过‘廉者不饮盗泉之水,志士不受嗟来之食’?君子固穷,我威豪宁可饿死,也不受他那些腌臜不义之财!”他与赵忠井水不犯河水,誓不两立,终生不相往来。东汉时尚未实行科举制度,擢拔官员主要以孝与不孝为标尺。赵苞事母至孝的德行得到了地方官的嘉许,被举为孝廉,迈出了进入仕途的关键一步。这时,有人又建议他去走赵忠的门子,说:“你哥哥权势显赫,连大名鼎鼎的董卓都巴结他,你何不利用这个关系,让他帮忙擢任显官?”赵苞鄙夷地说:“圣人曰:‘道不同不相为谋。’赵忠欺君罔上,误国害民,上侮祖先,下辱子孙,我和他各以其志,不是同路人。我生当孝于亲、忠于君,岂能与他们这些卑鄙龌龊的乱世贼子为伍!”明确表示自己和赵忠好比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赵苞的母亲为人正直,是个深明大义的人,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不久,朝廷派赵苞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担任县令。临行前,母亲再三叮嘱他:“你一布衣,今为朝廷命官,要谨记古训:‘贪夫殉财,烈士殉名。’身为一方父母官,要时刻想着为民造福,为国尽忠,千万不可辜负了圣恩!”赵苞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广陵的六年(一说三年)任期内,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他以孔孟之礼教化人民,把辖内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年丰,政绩卓著,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于熹平六年(公元176年)被提任辽西郡太守。


由于朝廷昏庸,人心思乱,战事频仍,封建统治者把主要精力放在镇压黄巾军上,故而国力衰弱,边境危急。赵苞到任时,原辽西郡的大片领土已被异邦蚕食,东北部被新兴起的乌桓政权占为己有,而东南部则建立了辽东属国。不仅如此,这些部落政权蛇心吞象,并不满足于既得疆域,还时时窥伺着东汉更多的国土,经常侵犯边境,骚扰百姓,掠夺财物,人民苦不堪言。


看到大好山河被肢解、人民惨遭涂炭,赵苞十分痛心。为防御鲜卑等境外游猎民族继续入侵,他一方面积极修缮城池、高墙壁垒、训练将士、加强武备;一方面大力开垦土地、丰衣足食,减轻百姓负担,繁荣当地经济,各项政举深得民心。


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异地为官的官员两年以后可以将家属接到任上。赵苞见境内比较安宁了,想起自己为官多年,从南到北一直漂泊在外,未曾与母亲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便依例派人到故乡迎接母亲和妻子。


鲜卑酋长得到消息后,喜出望外。他早就听说赵苞是个有名的孝子,于是在柳城(今河北昌黎)地界设下伏兵,劫持了赵母的车辆,威逼利诱,要赵母劝说儿子投降。


几天过去了,敌酋软硬兼施,欲迫赵母就范。谁知赵母志如坚铁,开始绝食。酋长见赵母不吃不喝,没有办法,只好使出最后一招,用车子载着她们来到辽西郡城下。


赵苞听说母亲被劫持做了人质,心如刀绞,一连几天,茶饭不思,长吁短叹,想不出计策。听说番寇兵临城下,急忙亲率二万骑兵布阵迎战。


在阵前,敌酋令几个鲜卑兵卒推出赵母,威胁说:“事母不孝,枉为人子。赵苞,现你母在此,如果再执迷不降,恐怕你母子今生难以再聚了!”


赵苞见母亲面容憔悴,被五花大绑坐于马上,不禁五内俱焚、如万箭攒心、悲痛号哭。突然,他止住了哭声,擦干了眼泪,大声对母亲说:“娘,儿子对不起你!我本来打算用微薄的俸禄早晚在您左右供养,想不到反而为您招来大祸,儿子的罪恶实在不可名状。娘,儿从小接受您的教诲,做人要做君子,为宦要当忠臣。在家,我是您的儿子;临阵,我是朝廷的大臣,大义不能顾及私恩,儿只有拼死一战,否则没有别的办法来弥补我的过失!”


赵母悲愤交加,止不住涕泪涟涟。听了儿子这番话,心情平静下来,远远望着儿子,高声说:“威豪我儿,各人生死有命,岂能为了顾及我而亏损忠义、辜负国家?以前右丞相王陵因反对吕后称王而罢相,他的母亲面对使臣伏剑而死,以固其志。儿啊,你我母子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啊!”


母亲这大义凛然的壮语,让赵苞万箭攒心,痛不欲生。他泪水涟涟,强忍悲痛,发出命令:“为了我大汉王朝,为了我黎民百姓,立即出击,务歼来犯之敌!”众军士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一个个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潮涌般呐喊着冲杀过去。


鲜卑酋长踌躇满志,自以为赵苞这个孝子为了拯救母亲肯定会无条件投降的,根本没有厮杀的准备,一下子乱了阵脚,被杀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战斗胜利了,可是赵苞的母亲和妻子也被鲜卑在溃逃途中杀害。赵苞悲痛欲绝,将亲人的尸身装殓起来,泣血祭奠。然后上奏朝廷,请求护送母亲、妻子的棺柩回故乡安葬。昏庸的汉灵帝也被赵苞母子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派遣使节前往吊丧和慰问,封赵苞为鄃侯(鄃,古地名,在今山东夏津附近)。


安葬完母亲、妻子,赵苞哀痛地对父老乡亲们说:“我食朝廷的俸禄而逃避灾难,不是忠臣;害了母亲而保全忠义,不是孝子。忠孝不能两全,如此,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人世?”说罢,大叫一声,吐血而亡。


赵苞舍亲尽忠、舍命全孝的悲壮事迹被载入《后汉书·独行传》。因故城与武城汉时同属甘陵郡,且故城县历史上曾叫过甘陵县,故清河、武城、故城三县旧县志对赵苞的事迹都有记载。旧《故城县志》记载:“甘陵收赵苞、李云、马中锡、孙绪、李咨、周世选六人次,分叙孝友忠节,各门统摄于人物志。”并称赵苞这种“乘方不忒,临义罔惑”的特立德行,永为后世景仰。为追念这位先贤,家乡人为他修了庙宇,世代供奉瞻仰。久之,渐成村落,遂以“赵家庙”命名,现简称赵庙村,属故城县军屯镇管辖。现赵苞庙已无存,惟有村庄名字延续至今,成为对这位先贤的永久纪念。


关于赵苞的籍贯,史家有多种版本,比较权威的说法:“百度”说他是“甘陵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辞海》说其为“东汉甘陵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人。这两种说法的交汇点恰恰正是今故城县赵庙村。赵庙村正东是山东武城县原县城(今武城县老城镇),西南是清河县县城,分别相距6公里和25公里,与民间传说一致。随着历史的演变,一些行政区域也发生了变化,不能不让我们对一些历史名人重新界定籍贯。1965年武城县一部分村庄划入故城县,其中包括赵庙等村,赵苞就更加名符其实地“加入”了故城县籍,从而为故城县乃至衡水市的历史写上了厚重的一笔。 


作者:宫瑞华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