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住在安平县大子文乡的乔女士打来热线电话称,孩子上网课时偷玩手机,刷掉自己银行卡上一万多元钱,她与游戏平台多次交涉未果。
据乔女士介绍,3月初她拿着银行卡到银行存钱时,工作人员告诉她,卡上余额只有300多元。明明记得卡上还有一万多元,怎么会只剩这些?为弄清楚事情真相,乔女士打印了银行卡的支出记录。她惊讶地发现,自2月22日至3月4日,仅12天的时间,她的银行卡有多条支出记录显示为“充值服务”。
乔女士纳闷了,这些支出记录为什么自己不知情呢?就在乔女士百思不解时,11岁的儿子亮亮(化名)说出了实情。原来,这段时间乔女士一直忙着照看1岁的女儿,忽略了亮亮。亮亮独自上网课时痴迷上一款叫“和平精英”的手机游戏。购买游戏装备需要钱,乔女士的微信绑定了银行卡,恰巧亮亮记住了她微信的支付密码。亮亮用乔女士的微信先后给游戏平台充值共计1万多元,充过最多的一次金额近2000元。充值完成后,趁妈妈不注意,亮亮把微信上的充值记录删除了。
知晓此事后,乔女士多次与游戏平台交涉,一个月过去了,钱仍然没有被退回。乔女士认为,儿子只有11岁,沉迷游戏,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样恶劣的后果,因此,游戏公司应该把这些钱返还。
近段时间,衡水日报客户端多次报道过类似事件。2月24日,报道了阜城11岁男孩上网课时,偷玩手机打赏网络主播、购买游戏装备,6天偷偷刷掉父母4万元的事。4月3日,报道了武强一名10岁女童上网课时偷玩手机《迷你世界》游戏,几天时间内,刷掉父母2000元的事。此类事件接连发生,虽然不少家长选择报警或与网络平台交涉,但由于取证核实存在困难,使得钱款难以追回。再次提醒广大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一方面不要向孩子透露支付平台和银行卡的账号密码,避免让孩子在不经过大人同意下有大笔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好孩子,在需要用钱的时候,要经过大人的批准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