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总有一种风景摄人心魄,让人流连忘返;人间总有一种真情催人泪下,让人灵魂震撼。
6年前,王永芝在丈夫梁士荣去世后,根据与丈夫生前的“约定”,帮丈夫实现了器官和遗体捐献心愿,让4名患者受益。
2019年12月28日13时许,70岁的王永芝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去世,捐出了肝脏、一只肾脏和两只眼角膜,救治了4名陌生患者,其遗体也捐给河北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相隔6年,王永芝、梁士荣夫妇在身后捐献器官和遗体,让8位陌生患者获得新生,成为全国首对在身后都捐献器官及遗体的夫妻。
器官捐献,不仅是对一个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莫大帮助。死亡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但一个人死后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当一个人的生命衰竭时,将器官无偿捐献,使他人获得重生,这不仅是自身生命的一种延续,也是留给社会最后的生命礼物,为人世间最高的善举。
捐献器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很多国人而言,死后捐献器官是难以接受的。家属希望逝者能保持身体的完整,“体面”地离开人世。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因病需器官移植约150万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但能够获得移植的仅1万人左右,不少人病人在焦急等待中失去了生命。2019年,河北省器官捐献总数达75例。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没有器官移植,就没有生命的第二次延续。王永芝、梁士荣夫妇生动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大爱。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捐献器官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人去世了,器官如果还能带给别人生的希望,让需要的人生命得以延续,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当躯体已经不堪重负,当生命行将终结,而有的机体仍存生机,是让它们一同离去,还是让它们完成未竟的使命,走完未竟的旅程?一念之间,心甘情愿奉献,那些受捐者的命运将改变,捐献者的生命则以另一种形式得以继续。当肝脏从一个身体进入另一个身体继续运转,当一双眼睛闭上让另一双眼睛睁开……在移与植的转换之间,实现了由死亡到新生的跨越。王永芝、梁士荣夫妇在生命的尽头选择了器官捐献,用自己的奉献延续他人的生命,这在时间层面上,让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升华。而作为捐献器官的“无语良师”,他们又以另一种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和思考,让更多人有勇气选择造福他人。这种精神的传承比器官捐献本身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生命永恒,大爱无尘。王永芝、梁士荣夫妇以生命的遗赠去续写生命的歌,让更多的生命在温暖中前行。他们让我们读懂了生命之美,看到了生命之光,意识到一个走到终点的生命能够唤醒千万生命对爱的反思。
让我们向这对普通夫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