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担当作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促进法治河北建设、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截至10月30日,“十四五”时期,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或修订法规及法规性质的决定73件,统筹修改或废止法规92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和自治县单行条例176件,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462件。
立法保障重大国家战略实施
联合主办产业协同大会,联合发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指标体系,联合面向国内外开展招商……10月28日,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在河北廊坊开幕。像这种三地联合举办的活动已经开展了近百次。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落地实施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京津冀协同立法从拉开帷幕到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全面开花的五年。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协同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永定河保护……立法在机制、平台、途径、共享上找抓手求突破,推动三地合作拓展广度深度,为三地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雄安新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伴随着未来之城日新月异,雄安新区法治建设蹄疾步稳,雄安新区条例、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条例、河北自贸区条例正在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和“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央赋予河北的重大政治责任,是河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治任务。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聚焦“两区”建设功能定位,围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出台了20余部法规,形成了涉及水、大气、土壤、森林、湿地、草原、矿山等各方面较充分的生态环境领域法规体系。
立法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做大做强品牌才能实现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业诊所为我们把脉开方,指出了我们研发设计、质量控制的问题,这种做法很好”……10月23日,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调研组走进全国人大和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定镇人大代表之家,就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征集企业家代表的意见。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四五”时期,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出台了省新能源发展促进条例、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修订了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优化行政审批条例、电力条例等,审批了石家庄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唐山市社会信用建设促进条例、保定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规定、邢台市政务服务条例、承德市关于加强钒钛资源保护利用决定、秦皇岛市碣石山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等法规。
特别是,已经进入审议程序的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先进制造业发展促进条例、建设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促进条例等,正在紧锣密鼓调研修改中,出台之后必将进一步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立法护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今年以来,立法调研组就《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经走访调研“三小”业态及乡镇审批大厅等20余个点位,深入了解行业相关情况。本次修订聚焦群众广泛关注的问题,既要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又为“三小”从业者留足生存空间,激发市场活力,方便群众生活。
地方立法是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十四五”时期,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贯穿到立法工作的全流程,紧贴人民群众关心关切,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领域立法。
聚焦社会方面管理,制定或修订平安建设、多元化解纠纷、养老服务、企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等法规;聚焦食品安全管理,制定或修订畜禽屠宰管理、动物防疫等法规;聚焦基础设施管理,制定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管理等法规;聚焦生产安全治理,制定或修订安全生产、消防、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安全管理、渔业船舶管理等法规,还审批了衡水市电梯安全管理、沧州市电梯安全、张家口市安全生产、邯郸市和唐山市消防车通道管理、承德市野外用火管理等法规。
防汛安全近年来受到全省上下高度关注。2024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出台《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重点针对我省人员转移工作涉及的关键问题作出规范,在2024年、2025年汛期为规范防汛避险人员转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今年汛期我省雨情、水情等特点,省人大常委会深刻总结近两年工作经验,还将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
立法保护文化遗产
河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91处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文物遗存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燕赵文化,“十四五”时期,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加强文化领域立法,出台了长城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10余部法规,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好文化和文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陶瓷是燕赵文化传承的瑰宝之一,冀中南有三大名窑———磁州窑、邢窑、定窑,冀东唐山享有“中国北方瓷都”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为保护好千年窑址、传承好千年工艺,2024年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统筹指导下,邯郸、邢台、保定和唐山四市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和陶瓷产业振兴开展省内协同立法,这是全省首次开展设区的市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围绕陶瓷开展区域协同立法,以法治手段守护千年窑火,促进产业振兴。
随着《张家口市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7月1日起施行,我省现有的石家庄市正定县、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承德市、保定市、邯郸市、张家口市蔚县等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均获得专门立法保护,我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立法保护全覆盖。
在法治护航下,各地不断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践路径,一座座古城在新时代展现出勃勃生机。
来源: 河北法治网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