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特约评论员:延迹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11月21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专场如期召开。五年来,河北始终锚定“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初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百姓“身边小事”办成“幸福要事”,让燕赵大地的幸福底色愈发鲜明。



  精准兜底,让“底线”变“暖线”。基本民生保障的核心在于精准,关键在于长效。五年来,河北突出分层分类,实施靶向救助,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主动发现机制,对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初步构建起以基本生活救助和专项、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救助格局,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五年间,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12.3%和30.1%,社会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分别增长53%和60.6%,全省常态化保障低保对象达158.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达26.2万人。数字背后,是我省兜底政策精准滴灌的坚实托底。



  京冀“银龄行动”老专家志愿者在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医院急诊室现场进行技术培训。


  补短提质,让“有”变“优”。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民政服务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五年来,河北聚焦养老、婚丧等高频领域短板弱项精准发力,推动民生服务供给提质增效。“乐享河北”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养老机构达2022家、床位26.6万张,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民生工程惠及12.6万户。婚姻登记“全国通办”全面落地,全省登记场所全部设立家庭辅导室,21个公园式登记点成为“网红打卡地”,婚姻登记从单纯法律程序升华为温馨情感体验。从“老有所养”到婚丧嫁娶,我省以供给侧改革破解服务瓶颈,更诠释了“群众需求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的价值追求。


  协同共享,让“区位”变“红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民生共建共享是题中之义。河北立足“京畿福地”区位优势,推动民政事业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让民生福祉更多惠及三地群众。五年来,京津冀三地民政领域签署21项合作协议,以“同质同标”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老年人能力评估结果实现“双向互认”,异地养老政策壁垒进一步突破。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等9家全国性社会组织落户雄安,京津冀百家社会组织“雄安行”活动达成合作意向184项,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随着区位优势转化为可感红利,民生改善与战略推进在燕赵大地实现同频共振。


  治理下沉,让“末梢”变“前沿”。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保障民生的前沿阵地。五年来,河北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如今,全省基本实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全面建成,全省依法登记社会组织达到3.9万家,社会组织参与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4300个,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慈善力量不断汇聚,全省登记注册慈善组织749家、五年增长52.9%,10家单位和个人荣获“中华慈善奖”。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我省构建起“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


  五年砥砺前行,五年民生向好。新的赶考路上,坚守为民初心、办好民生实事,燕赵大地必将绘就更为厚重温暖的幸福底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注入更坚实的民生力量。


编辑:贾扬阳

来源: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
原标题:冀时评·“十四五”丨民生实事纾民困 幸福底色润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