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寒意渐浓。饶阳县致信数字育苗育种产业园内的智能温室里却温润如春。智能水肥药喷灌系统精准运转,细雾般的水滴均匀洒落在番茄嫩绿的秧苗上,水珠折射的光影与屏幕上跳动的温湿度数据相映,勾勒出“科技兴农”的生动图景。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对此,产业园负责人魏方翠直言:“这正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科技就是提升产能、保障品质的核心。”
在这里,“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的农业愿景,正借助数字化手段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核心育苗区的每座温室都是一座精密的“植物工厂”。可视化智能管理平台主屏幕上,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各项数据实时更新。“这是我们的‘育苗大脑’,能精准感知每一株秧苗的需求。”魏方翠抬手轻点按钮,远处的苗床轨道缓缓启动,载着幼苗平移至喷灌区,细雾状水肥混合液均匀洒落,“相比人工喷灌的粗放浪费,精准灌溉实现了节水节肥又增效。”
数据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质变。自动播种车间,机械手精准抓取直径仅几毫米的蔬菜种子,按预设株距、行距播入育苗盘。“一个人操作一台机器,3分钟就能完成45个苗盘的播种,这相当于4人操控传统设备一个小时的工作量。”魏方翠指着刚完成播种的育苗盘说道,单座温室便可容纳60万株蔬菜幼苗,数字化管理让规模化培育与精细化照料实现了完美统一。
“传统育苗全凭经验,浇水施肥全靠手感,遇到极端天气就慌神,成活率总不稳定。”从事育苗行业多年的魏方翠对传统模式的痛点刻骨铭心。如今温室内的十几台传感器,时刻捕捉着每个角落的环境变化,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端系统即可远程调控遮阳网、通风口。“精准管理让秧苗成活率能稳定在98%以上。”


让优质秧苗持续产出的,还有园区独创的“25节点育苗法”。“从播种到成苗定植,我们把生长周期拆解成25个关键节点,每个节点都有标准化管理方案。”魏方翠谈到,这种精准控制,能减少人为或天气因素对种苗培育质量的影响,既提高秧苗品质,又为后续增产奠定基础。
凭借优良的品种特性与稳定的品质,致信秧苗产销量持续攀升,目前,该园区年培育优质秧苗1.2亿株,涵盖番茄、黄瓜、辣椒等常见及特色果蔬品类,稳定供应河北及周边省份。
立足全会“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战略部署,致信数字育苗育种产业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对这一方向的精准呼应与生动落地。
展望未来,魏方翠说,他们将进一步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计划在两年内,再带动40个育苗基地加入数字化行列,形成规模效应与协同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进。同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不断优化育苗算法,提升物联网应用水平,让科技的力量渗透到育苗的每一个环节。
室外寒风渐起,室内暖意融融。一株株带着科技温度的秧苗,将从这里出发,奔赴千家万户的田间地头,最终化作百姓餐桌上的新鲜蔬果。“从一粒种子到一桌好菜”的美好愿景,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李云龙 王亚楠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