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线一辆新能源车需要多久?答案是60秒。
短短“60秒”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出的硕果,也彰显了中国汽车制造的高效与灵活。
在位于定州市的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里,3条生产线同时开工,机械臂精准挥舞,传送带平稳运转,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完成组装。在这里,平均每分钟就有一辆崭新的新能源商用车驶下生产线。

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工人正紧张有序进行组装。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我们最新推出的长安凯程V919纯电车型,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测调试。”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制造工艺部总装工艺工程师高雄飞介绍,这款车是河北长安汽车最新推出的智慧物流车,车上搭载的货箱实时监控功能,是同级车型中的“独一份”,能实时掌握货箱内货物的状态,大幅提升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这辆车上,有334个零部件来自京津冀地区,监控摄像头来自天津的一家供货商。”高雄飞告诉记者,为了打造这款车,河北长安汽车工程师团队与北京专家团队开展了多次技术交流,“北京的技术、天津的制造、河北的产能,在这辆车上实现完美融合。”

工程师向记者介绍刚下线的新能源商用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我们的车装上了京津冀发展的‘协同心脏’。”供应链管理资深专员陈晶岩这样打趣道,话里却透着硬道理。
几年前,京津冀的造车供应链并不顺畅。河北长安汽车的供应商分散在江浙、川渝等地,零部件运过来少说也得三四天。陈晶岩回忆起往事,依然感慨:“有一年冬天,南方下大雪封路,零件堵在路上整整四天,我们生产线只能停下来干等着,干着急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一辆新能源商用车有七成零部件来自京津冀地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而打破这一困局,正是得益于清晰的产业指引。作为京津冀三地协同培育的六条产业链之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由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以整车车企为核心,围绕车身系统、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电气设备、智能网联五个方面构建产业集群。
2023年12月,三地联合发布产业链图谱,明确了协同发展的“路线图”。河北会同京津共同绘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图谱,围绕产业链“卡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堵点”,组织“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平台招商,常态化开展区域内“主配牵手”活动,积极融入京津整车企业供应链企业。
“现在我们上午下单,下午零部件就能送到车间,整体的运输时效压缩到2小时以内。”陈晶岩说。
协同,不仅是距离的拉近,更是创新与协作能力的升级。
在总装二车间四轮定位检测区,一套新设备引人注目。“以前的监测设备,只能实现两轮定位,精度和效率都很低。”高雄飞告诉记者,通过与北京专业供应商协同开发,这套新的监测设备实现了四轮整体调整,不仅让车辆行驶更平稳,还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

总装二车间智能生产线上,与北京团队合作研发的四轮定位检测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围绕“共造一辆车”的目标,三地产业链协同不断走向深入。在京津冀汽车产业链的发展进程中,企业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借势三地产业互补,有42家来自北京和天津的供应商加入了我们的供应链。在定州市,有56家供应商新进落户。”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瑞斌介绍,作为整车企业,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和上下游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今年1—9月,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共生产汽车18.8万辆,同比提升10.6%,单车制造成本降低了7.2%。新能源车的产销量达到了3.8万辆,同比增长了108.3%。

河北长安汽车产业园。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康紫祎 摄
一辆车的升级,带动了一条产业链的壮大。一家企业的受益,折射的是整个区域的共赢格局。目前,河北有近230家企业为北汽集团、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京津自主和合资企业配套。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45.2万辆。
“十四五”期间,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沃尔沃EX30、哈弗猛龙、长安凯程V919、长城G系列超级混动重卡等一系列新车型先后在河北各家车企落地量产。2024年,河北省新能源汽车产量35.7万辆,较“十三五”末增长5.3倍。
五年间,京津冀三地协作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京津冀“共造一辆车”,共建3个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实现整零同步设计、同步研发、同步验证,培育形成24个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相关产业集群。
编辑:李耀荣
来源:冀云原标题:身边的“十四五”·五年十记⑤丨“共造一辆车”跑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加速度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