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电子信息产业园。 本报记者 王兆伟 摄


  实验室的灯光下,创新药研发人员记录着又一组突破性数据;现代化生产线上,一批批精密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列队而出”;由石家庄发出的中欧班列,经集结、换装、出境,十几天后便能到达亚欧大陆腹地;织音1953园区的“莫沃特运动咖”小店里香气氤氲,“咖啡+运动”的新业态组合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初冬的石家庄,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园区到商圈,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向上的力量,每一个场景都谱写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十四五”以来,石家庄市全面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打造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在石家庄四药药物研究院,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新药的研发实验。本报首席记者 张 震 摄


  集群成势


  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产业为根,发展为脉。


  近年来,石家庄市锚定打造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持续增强创新赋能、加大制度供给、提升产业链韧性,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推动五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11月20日,在石药集团润石研究院AI自动化合成实验室,透过玻璃窗,记者看到,里面有三个“工作站”,三只“机械手”正在灵巧地腾挪翻转,一丝不苟地做着药物合成实验。


  AI赋能,让石药的研发创新再添“底气”。2025年6月,石药集团就AI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与国际医药巨头阿斯利康达成总金额53.3亿美元的战略研发合作。


  统计显示,仅2025年以来,石药集团已达成4次海外授权,这不仅是石药集团深度融入全球医药创新网络的生动注脚,更标志着石家庄的创新药真正从本土走向世界。


  石家庄其他骨干药企也坚定不移地提高向“新”力,抢占发展新高地。


  “十四五”以来,石家庄先后有9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在研一类创新药80余款,创新动能澎湃如潮。


  如今,石家庄重点打造的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已集聚300多家企业,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销售及服务”的全链条生态,也让这里成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而在数十公里外的石家庄市鹿泉区,产业集群效应也在不断凸显。


  作为全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中承载地,这里聚集了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以及海康威视、普兴电子、中瓷电子等龙头企业,形成了半导体芯片、现代通信、空天信息等6条产业链,成为全国知名的光电子、微电子和通信产业基地。


  从化学原料药到高含金量的生物药、现代中药,从半导体为主到半导体芯片、空天信息等齐头并进……石家庄市全面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2025年,两大产业力争营业收入分别突破1400亿元、1500亿元。


  与此同时,石家庄其他三大产业也展现勃勃生机。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持续向“智造”迈进、向“创造”转型、向“高端”升级,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工程与专用装备等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底成功突破千亿级。


  现代食品产业着力在“健康、安全、可口、特色、品牌”方面下功夫,擦亮“石家庄味道”品牌。2025年,营业收入预计将突破千亿级。


  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全面提升现代化、智慧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先后获评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17个国家级试点,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复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地位进一步巩固。产业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24年,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中欧班列839列,较2020年增长了7倍。


  产业集群的力量蓬勃生长,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石家庄市政务服务中心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王兆伟 摄


  项目攻坚


  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石家庄市,一个致力于打造河北省最大反无人机装备产业链园区的省重点项目——恒融世通反无人机装备产业链项目,目前正在全速推进。


  记者走进该项目施工现场,只见生产车间和一栋配套服务楼已经实现主体封顶,百余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二次结构施工。


  “整个工程预计今年年底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石家庄恒融世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专员王凯欣说,自今年1月正式施工以来,该项目获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被纳入年度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享受多方面的“绿色通道”和专班服务,建设速度不断刷新。


  “每日刷新进度条”“日日都有新变化”,已成为石家庄各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最真实的写照。


  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个月;从开挖第一铲土到首条生产线投产,用时6个月;从试生产到全面投产,用时2个月……石家庄晶澳太阳能项目用“奔跑”写就了令人惊叹的建设速度。


  绿叶嘉奥制药石家庄有限公司2022年落户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后,创造了13个月建成高端生产基地、2年获批5款创新药的亮眼成绩。


“加速跑”的项目不胜枚举,更令人振奋的是,石家庄高品质项目越来越多。翻开全市重点项目名单,可见一斑:


  在石家庄高新区,华普生物疫苗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拥有“全国唯一、全球唯二”的疫苗免疫增强佐剂核心专利,率先实现三个一类新药疫苗产业化生产;


  在石家庄经开区,石药集团智能制造灯塔工厂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工厂,正式投产后,将成为石家庄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标杆”;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泰威航科全动模拟器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飞行模拟机“石家庄造”,助力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再升级;


  在石家庄市栾城区,中集合斯康Ⅳ型车载储氢瓶及储氢系统基地项目已于今年3月投产,项目采用先进的Ⅳ型气瓶制造工艺,成为全球顶尖的车载储氢瓶和供氢系统生产基地。


  一串串看似枯燥的数字,真实地展示着不凡的发展足迹:


2021年以来,全市共开工项目6434个,总投资达14293亿元,重点项目中产业项目占比由2021年的75%提升到2025年的82%,实现项目总量和质量“双提升”;


  2025年以来,一大批总投资过30亿元、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平均单体投资规模11.1亿元,呈现出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环境向优


  绽放高质量发展“繁花”


  枝繁叶更茂,巢暖凤争栖。


  不仅省了5万多元的评估费,还少等了40多天,生产线落地更快速——谈及园区区域评估成果共享带来的便利,位于石家庄经开区的龙海药业很有发言权。


  “以前筹备新项目,光水土保持评估工作就得自己找机构,花几十万元不说,编制方案加上审批至少要一个多月。这次扩能我们直接使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督管理平台公开的园区区域评估成果,一个月就把相关手续办好了。”企业有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石家庄1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完成10类182项区域评估,平均单个项目压缩审批时间2个月以上,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为项目单位节约编制报告费用约3.8亿元。


  聚焦企业关切、聚力流程再造、聚合数字赋能……石家庄开发区持续改革创新,收获颇丰。


  2024年,高新区行政审批局企业服务中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案例从全国21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当年全国开发区级别的改革案例。


  近日,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深化改革“全链条”打造工改“新样板”》案例成功入选2025年度《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


  近年来,石家庄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发展的生命线,高位推进、顶层谋划,围绕“全生命周期、全市场主体、全要素保障”目标,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向全社会叫响了“石家庄速度”“石家庄温度”“石家庄力度”营商环境品牌。


  以改革“小切口”撬动发展环境大提升——


  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纵深推进,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


  深化“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降至30万元/亩以下;


  服务升级,跑出政务服务“加速度”——


  大力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全市所有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全流程网办;


  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压减环节140个、精简材料291个、压缩时间364个工作日、减少跑办部门125个,较改革前分别压减84%、73%、68%、87%;


  利好政策层出不穷,创新动力十足——


  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对产业实行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扶持;


  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户数、金额领跑全省。


  如今的石家庄,营商环境持续向“优”而升,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磁场”,连续入选一批国家级试点,荣获“营商环境创新城市”“最佳引才城市”等称号。


  环境好起来,投资热起来。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市各类内资经营主体总计145.69万户,总量实现大幅增长。


  时间无声,奋斗有痕。站在新起点,全市上下正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勇毅争先,努力用实绩勾勒新貌、用奋斗开拓新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贾扬阳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原标题:辉煌“十四五” 奋进石家庄 | 活力奔涌逐梦行——石家庄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